作者:廖洋 赵英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3/11 14:25:11
选择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史伟云:
国产人工角膜上半年有望用于临床

 

 

2021年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史伟云第四年来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4年来,他将关注的视角从专业内延伸到专业外,关切民生,传达民意。经过认真调研,今年他提出了“建立国家眼角膜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优化人体捐献意愿的登记方法,完善捐献救助政策”的建议。

建设眼科角膜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全世界都面临着防盲治盲的严重挑战,全球共有3700万盲人,中国是盲人最多的国家,约有1233万,就绝对数字而言,我国盲人数早已超过丹麦、芬兰或挪威等国家的人口总数,每年还新增失明人数约45万,几乎每分钟出现一例新的盲人。

在我国盲人患者中,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位致盲原因,也是我国复明率最低的眼病,大部分患者为年轻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这些病人可能会终身残疾。

为此,史伟云提出,针对我国主要致盲眼病——角膜盲患者众多以及青少年近视治疗亟待规范的现状,建立国家角膜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迫在眉睫。

建设眼科角膜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并以此来系统地解决角膜供体组织严重缺乏、专业医师严重不足、眼库保存技术和相关的医疗器械缺乏、眼科技术研究和手术规范推广难等问题,尽快突破我国防盲治盲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当前,角膜盲复明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重视,全球已设立12个角膜病研究中心(非眼科研究中心)。而我国至今没有一所国家层面的眼科角膜病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心,严重制约了我国角膜病的复明。

史伟云认为,眼科角膜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建成后,首先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全方位解决角膜材料的供应,致力于组织和研发角膜供体相关产品,研发眼科急需的工程产品,建立组织工程细胞库,联合企业生产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国产人工角膜的系列产品;角膜保存和眼库的研究等方面迅速填补国内空白;解决和缓解我国角膜供体短缺的窘境,为解决我国防盲治盲中的瓶颈问题作出贡献。

其次,迅速培养一支能满足临床角膜盲复明的专业队伍。当前角膜移植手术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广东、上海、浙江和陕西等少数地区的个别医疗机构(手术数量占国内总移植数量的4/5)。培训和培养更多眼科医生,为眼科基层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平台资源,让更多地方的医生能承担角膜移植手术。同时要加强战伤救治的角膜应急储备。

规范简化角膜捐献流程

如何提高公众对人体捐献的认可度,史伟云认为,主要是加强宣传引导,改革殡葬习俗,优化捐献意愿的登记方法,完善捐献救助政策。

“目前人体和器官捐献的登记方法相对繁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更多人加入人体捐献。”史伟云表示。

他建议,建立角膜捐献大数据库,通过手机App智能终端加身份证识别进行捐献意愿登记;在医疗机构、福利机构、养老机构、学校、政府、公共体育场所等设立人体捐献登记站;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登记系统,实现更高级别的身份识别,并实现与身份证数据库交互,在红十字会实现捐献后,救助家庭成员和社会救助政策等的隐形传递。以此建设便捷的器官捐献登记系统,简化捐献者的捐献流程。

国产人工角膜有望上半年用于临床

史伟云更看重的还有另外一个消息:国产人工角膜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投入临床使用。

人工角膜移植作为多次角膜移植失败,角膜严重化学伤和热烧伤,自身免疫相关性及瘢痕性角结膜等这类终末角膜盲患者的唯一复明手术。

随着我国领扣型人工角膜被批准上市,国产人工角膜将给我国终末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机会。

史伟云介绍,领扣型人工角膜是其团队根据我国患者角膜及眼表结构特点自主研发生产的人工角膜,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眼轴长度选择不同的光焦度。经过全国多中心的临床实验,我国自助研发的人工角膜表面光洁度、光学偏心、光谱透过率、分辨率等的物理化学及光学指标均优于国外的人工角膜,有望于今年6月份投入临床使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