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12/27 20:10:04
选择字号:
百万年前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生存环境如何?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秘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北方的泥河湾盆地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在百万年之前,当地先民们的生活环境如何?他们又如何适应气候等环境变化?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

中外科学家最新对采自泥河湾盆地麻地沟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牙齿标本进行合作研究,他们首次通过麻地沟遗址动物牙釉质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去重建古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麻地沟区域生态特征多元,包括较为密闭的林地环境和占主导的较为开阔的疏林草原环境;遗址周边区域环境经历着干湿冷暖的季节性变化,整体环境多变;人类技术适应性方面,古人类可能开发出灵活的技术策略以适应多元的区域环境。

这项古人类研究重要成果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西班牙高级科学研究委员会历史研究所科研同行共同完成,近日在国际地学专业期刊《地球科学前沿》在线发表。论文重建了泥河湾盆地麻地沟遗址古人类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并结合石器技术分析尝试探讨了人类行为适应性的相关问题。

裴树文研究员27日线上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指出,更新世(距今约260万年-1万年)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是理解人类演化和行为适应性的重要基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和“东方的奥杜威峡谷”的泥河湾盆地虽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但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MPT,距今约125万年-70万年)气候变率增大的大环境背景下,泥河湾盆地内不同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区域环境及古人类技术行为的适应性研究,此前尚缺乏系统展开。

裴树文介绍说,麻地沟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西北缘。2007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该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古地磁研究表明古人类在麻地沟遗址活动的时间大约为距今120万年,处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本次研究选取了77枚出土自麻地沟遗址的哺乳动物牙齿标本,通过牙釉质的整体采样和序列采样进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麻地沟遗址的生态景观与区域环境的季节变化。

整体取样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初期,麻地沟遗址区域环境表现出多元的特征,植被景观包括纯C3环境、C3/C4混合环境以及接近纯C4的环境,其中以C3/C4混合环境占据优势。这反映出该区域的生态特征包括较为密闭的林地环境和较为开阔的疏林草原环境,并以后者为主导。序列取样结果则进一步显示,C4植被在某些时段内占据一定的优势,表明麻地沟遗址C4植被在整个区域景观中具有重要地位,周边区域环境经历着干湿冷暖的季节性变化,整体环境多变。

古人类技术行为的适应性方面,石器技术研究则显示,麻地沟遗址利用者具有灵活的石料开发策略,选择硅质白云岩进行砸击剥片,运用锤击法对燧石进行剥片以获取锋利的边缘,挑选质量高的燧石修理成石器。这种灵活的技术策略,可能为古人类对于多变环境及多元植被景观的积极适应,而多样化的环境又可能驱动了技术策略的灵活化,并帮助古人类调整技术适应环境的挑战。

裴树文表示,最新研究首次将动物牙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运用于探索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人类技术策略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成果对于探讨早期人类在东亚高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望促进早期人类技术演化的多元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

据了解,科学家们根据各种植物类型不同的光合作用途径,把陆地上的植物分为C3、C4和CAM类。其中,C3植物主要包括乔木和多数灌木等,反应的主要是一种较为密闭的森林景观;C4植物则主要包括一些耐旱喜暖的草本植物,反应的主要是一种较为开阔的景观环境;CAM类则主要包括一些仙人掌等多肉植物。(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