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新时代培养拔尖领军人才 |
——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其中,南京大学的大理科、历史学2个基地入选。至此,南京大学共有14个基地申报并入选,实现了百分百入选率。
2019年,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大学在原有“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率先提出了“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南京大学将德、知、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在学习成长端构建个性化适应性学习模式和内涵式层次化成长模式,在教书育人端构建融合式全面型育人模式和通达式全方位环境模式,努力打造‘最好本科’第一品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
倡导个性化学习:
新生进“书院”熏陶后再选专业
2020年9月,2020级3000余名本科新生来到南京大学报到。与以往不同,迎接他们的不再是录取的院系和学科大类,而是一个叫作新生学院的新机构。据了解,这是南大这所百年名校首次成立面向全日制本科一年级学生的人才培养及教育管理机构。
新生学院全面实行书院制,下设秉文书院、行知书院、有训书院等六大书院。每个书院由不同学科大类新生组成。“育人阵地下沉至书院后,有助于新生内涵式、融通型、全面性育人模式的培育,释放教育活力。”南京大学组织部部长、学生工作部部长龚跃说。
他们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讲坛、讲座,与学术金字塔顶端的大师对话交流,感受各个学科的魅力;他们通过“新生导学课”“新生研讨课”“生涯规划课堂”等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菜单”,激发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
新生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蒋恩铭认为:“对一所现代大学而言,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本科生凝聚在一起,打破学科壁垒,有助于初入高等教育的青年学子挖掘自我潜能,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路径,更加合理地规划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
经过一年新生学院的学习后,本科生可以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专业,选择真正感兴趣的方向。随后的学习中,学校鼓励学生在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等方向进行发展路径的选择。
推进通识教育改革:
从“悦读经典”到“科学之光”
“十三五”期间,南京大学开国内高校之先河,面向全体本科生实施“悦读经典计划”,将基于中外经典名著阅读的通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鼓励学生主动邀约校内外名师,开设基于经典文本的DIY研读课程。
以此为基础,南京大学持续深入推进通识教育2.0改革。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正式启动“科学之光”系列课程,涵盖了如环境、天文、新能源等学科前沿领域。每门课程由一名院士或长江学者领衔,高水平教师加入组成教学团队,采用“Lab参访+讲座+研讨”的授课形式,以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为授课内容。课程的主旨就是帮助大一新生在高水平教师的引领下,感受科学价值,发掘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环境中最重要的介质,饮水水质决定了人体健康。”10月27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教室里,一批汇集各个专业的大一新生正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讲述“水”的故事。“能近距离听到其他专业的大牛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让我们明白了,并不是学习了文科,就要放弃对科学的爱好。无论哪个专业,都需要高尚理想的感召以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2021级哲学系学生刘音希告诉记者。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新生学院执行院长徐骏介绍,“悦读经典”“科学之光”等系列通识课程是南京大学“三元四维”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重在铸造德为先、能为重、适为基的内涵式层次化的成长模式,打造“全课程育人”。
实现全方位育人:
每个本科生都有自己的导师
每年秋天,南京大学都会举办一场“新生导师双选会”,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每年都有300多名教师加入新生导师的队伍,从思想价值引领、学业指导与规划等方面对本科新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文理渗透、专业互补,建设具有南大特色的育人环境。”南京大学副校长、本科生院院长王志林说。
身兼数职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南京大学全面梳理、完善本科教育教学激励机制,改变原有激励项目分散的情况,建成了系统化、层次分明的“本科教育教学荣誉体系”,包括荣誉课程、荣誉称号、奖教金三个部分,引导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育教学一线。
南京大学一直强调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融通,以雄厚的学科基础支撑扎实的培养水平。截至目前,南京大学46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本科专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教育,应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通过提升思政队伍育人能力,激发专业教师育人动力,扩大校外育人资力,形成育人‘大格局’,使各领域、各部门、各环节的育人‘细胞’活跃起来、连接起来、共振起来、协同起来,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说。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孙闻宇 马思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