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6场分论坛之一纳米科学分论坛在广州举行,12名院士专家在论坛上作学术报告。与会院士专家纷纷表示,论坛搭建了一个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对于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今年大湾区科学论坛首场分论坛,论坛聚焦纳米科学前沿,涉及主题既有纳米科技研究的最新进展与趋势,也涵盖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双碳”、有机半导体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共话纳米科学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论坛现场,12位院士所作的学术报告均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尖端话题,共话纳米科学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论坛上以《分子和固体中自旋态的操控》为题作学术报告,详细阐述了分子自旋态的操控方法;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马於光重点介绍了有机半导体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学思则在报告中分享了抗肿瘤高分子载体纳米药物的最新科研进展。
“中国有机发光显示产业布局很大,粤港澳大湾区有自己的优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述汤透露,其团队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立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既做前沿科学探索,也做产业化示范”。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院长王迎军以“纳米技术与再生医学”为主题进行演讲。她表示,纳米技术可以融合AI、3D等赋能技术,研发出精准修复智能技术,从而在临床研究中精准诊疗强直性脊柱炎等难治患者。
“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大缺损骨再生修复材料,实现了工程化,解决了大段承重骨再生修复的国际难题。过去大腿股骨大腔隙缺损需要截肢,如今通过纳米材料应用可实现保肢体治疗。”王迎军表示,新型生物材料的主要特点是智能化、精准化、生命化、多功能化,而要推动这类材料走向临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随着人工智能、信息化、纳米技术、
、材料科学领域的迅速发展,生物材料研究进入一个高峰期,多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是生物材料创新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王迎军表示,智能医疗器械的时代已经到来,其发展不但需要跨学科研发团队整体建设,更需要科研、企业、政府、监管、金融等全社会的共同治理。
大湾区未来有望成为全世界的科创中心
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12月11日至13日在广州召开。本届论坛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为主题,将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国际科学组织,共同探讨全球科学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促进各国科学交流互鉴,为推动地区和全球科学大繁荣、大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湾区科学论坛将打造成世界级的科学、技术、政府、企业、金融等各界之间的交流平台,对于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在内的大湾区科技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赵宇亮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纳米科学分论坛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赵宇亮看来,大湾区科学论坛将影响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包括人才、项目、成果等在内的创新资源流动,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的正是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他说。
针对纳米科学分论坛,赵宇亮认为,论坛吸引了粤港澳三地科学家参与,代表着国内纳米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我国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关键在于如何让成果‘从纸上走到地上’,纳米科学分论坛可起到‘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
“大湾区在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应该属于第一梯队。”赵宇亮指出,最近几年大湾区吸引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和科技要素,从全国、全世界聚集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企业资源和科技成果,作为一个科技创新的新兴区域,只要坚持现有政策,大湾区未来一定有希望打造成为全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
“论坛报告内容精深,获益匪浅。大湾区创新创业风气浓厚,粤港澳各有优势,论坛有利于三地协同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表示,“我非常喜欢大湾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文化,我们在深圳建设了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并且与很多企业有深入合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