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 南京林大供图
黑莓 南京林大供图
农历十月,是传统冬季的开始。“根据目前的气象预测,今年大概率是个寒冬,要提早给这些‘宝贝儿’做好越冬防寒措施。”
在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江苏省现代农业特色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维林口中的“宝贝儿”,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蓝莓黑莓种质资源圃里一株株正在茁壮生长的蓝莓和黑莓。
虽然现在它们已经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果品,然而,这些小小的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从最初的国外引种,“边研究边谨慎推广”,到如今合计年产量超过50万吨,为了让洋“莓果”深深扎根中国大地,李维林团队付出了30余年的坚守与心血。
破题:科学定位引种方向
蓝莓和黑莓是分属杜鹃花科越橘属和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浆果类树种,在欧美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因其浆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而享有“生命之果”的美誉,并长期在欧美占有一定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从国外引种了优良的蓝莓和黑莓品种,并立足江苏省当地自然资源开展品种、栽培、采收、加工等研究。
1994年,李维林调入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加入蓝莓黑莓研究团队。“那时候我们的研究刚起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让老百姓了解它们,接受他们,给这些‘洋果子’找到适宜落脚的‘家’。”
首先是土地,蓝莓喜酸,生产中园地选择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通过对江苏本省自然资源环境进行的实地调研,课题组选择率先在位于南京溧水的丘陵岗地进行试种和区域性试验。
其次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确定合适的栽培品种,不同品种的需冷量、抗寒性、耐旱性等不同,各类型品种的特性差异很大。经过20多年的试种与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团队陆续筛选出粉蓝、园蓝、灿烂、顶峰、杰兔、巴尔德温、巨蓝等7个兔眼蓝莓品种,奥尼尔、薄雾、莱克西等3个高丛蓝莓品种,在江苏丘陵等地推广,目前栽培面积约8万亩左右,产量3-5万吨。
李维林在果园 南京林大供图
“近年来,我们又从最新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了两个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钱德勒和贝姬蓝。”李维林说,钱德勒是目前国内外果实最大的蓝莓品种;贝姬蓝对苏南气候和土壤表现出了非常好的适应性,果实品质特别优良。目前这两个品种也在积极地扩繁推广。
创新:自主选育优良品种
从最初零星的尝试性栽培,到如今种植范围遍布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58个蓝莓生产国中的主要贡献国之一。全国蓝莓栽培面积100万亩左右,鲜果年产量 25万吨左右;黑莓栽培面积15~20万亩,鲜果年产量10万吨左右,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均为从国外引入。”李维林坦言,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外培育的蓝莓和黑莓新品种超过 85%申请了专利保护。国外蓝莓黑莓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蓝莓黑莓良种的引进和使用。
近几年来,从国外尤其是欧美引种十分困难,成为我国蓝莓黑莓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然而,选育新品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残酷的是,时间的积累、大量数据的记录,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功。
“这是一块急得狠但是又急不得的‘硬骨头’!”李维林和团队自主选育的寨选、中植等系列蓝莓、黑莓新品种已经持续跟进了近30年。近十年,该团队在溧水石头寨种植基地先后进行了小试、品种比较试验和规模化生产栽培,结果显示,寨选品系蓝莓在南京地区的适应性佳,综合表现为早熟、丰产、质优,是进一步选育蓝莓优良新品种的良好材料。8个‘中植’系列蓝莓、黑莓新品种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就算培育出了新的品种,最终还需要接受市场的选择。“哪怕我们自主选育的品种在品相上与国外品种看起来差距不大,但是对于要面向市场大规模推广的品种来说,就是一个鸿沟。”即便如此,李维林依然坚持源头创新是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方向,“我们不仅要打破垄断,更要迈向高端。”
目前,李维林团队已经在溧水白马国家农高区内建立了蓝莓黑莓树莓种质资源圃,引种保存蓝莓品种(系)96个,其中国外引进品种90个,自主选育品系6个;收集保存黑莓树莓品种、品系、株系72个,其中国外引进黑莓品种19个,树莓品种15个,自主选育品种4个,品系6个,株系28个。
接力:“小果子”成就“大产业”
随着人们对蓝莓、黑莓认识的不断加深,“洋”莓果逐渐落户安家,并且正在由“小果子”变成“大产业”。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蓝莓黑莓在丘陵山地、荒山荒坡种植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年开花,二年挂果,三年丰产”,最高时一亩地一年可以达到7、8万元的收入,农民喜欢种。“后期市场的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李维林说。
目前在市面上,除了食用鲜果之外,对相应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然而,李维林带领团队经过调研走访发现,目前相关企业生产的加工产品主要为速冻果、果汁、果酱、果脯、果醋、果酒等低端产品为主,技术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低下。
要想进一步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形成助力百姓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必须要开展商品性产品化技术开发,研制功能性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
2017年,李维林调入南京林业大学工作。为了实现这一想法,他充分利用学校“双一流”高校建设优势,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着眼蓝莓、黑莓中的功能成分,研究其提制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助力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
“以往蓝莓和黑莓在加工常规产品果汁、果酒、果醋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果渣,约为原料的20-30%。”李维林说,“很多时候就是随意弃置或简单处理用做肥料,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经过团队的前期研究,蓝莓、黑莓加工果渣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而黑莓中的生育酚几乎全部存在于占果渣重量80%左右的种子中。
“现在我们致力于从蓝莓、黑莓加工果渣中提制食用色素、高纯度花青素及种子油、天然维生素E 技术,不但可以变废为宝,使蓝莓、黑莓实现最大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果渣弃置导致的环境污染,既保生态又富口袋。”
“一棵蓝莓树种下去,收益是三十年到五十年,这是个一次性投入、长期收益的项目。”为了让这片“长期收益”的致富林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李维林带领团队仍然在攻关产种供销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细节,在做好产业技术支撑的同时补齐短板。“不仅要让‘洋’莓果在中国安家,还要让它们成为助力中国老百姓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