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主办,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分会承办,上海期货交易所协办,上海策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支持的“2021(第十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在线上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新阶段、新技术、新经济”为主题。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钢铁行业仍面临多重考验。在“双碳”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应全面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核心还是要靠技术革命,应着力推动新冶炼、低碳冶金工艺技术攻关示范,有序发展电炉钢,促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在题为《高端制造与低碳冶金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新材料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干勇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强有力地支撑着国民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下,钢铁作为我国制造业中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行业,需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速低碳转型。在我国钢铁行业落实“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流程结构调整是两大重要抓手,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是重要支撑,节能、界面技术、智能制造是有效手段。
干勇表示,从钢铁行业低碳冶金技术路线来看,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三是优化钢铁布局,鼓励短流程工艺;四是节能和降碳同步;五是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研发产品;六是开发利用CCUS技术;七是研究推进氢能新技术;八是进行技术创新体系改革。其中,氢冶金担负着将高碳排放的钢铁业改变为零碳排放的重任。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题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潜能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报告中指出,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建议采取“长规划、硬措施、软着陆”的方法来解决。
刘世锦强调,下一步我国经济稳增长,应将着眼点更多的聚焦在经济中速增长期的结构性潜能。结构性潜能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潜能。为更好发掘与我国经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就需要构建“1+3+2”结构性潜能框架,即“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其中,“两个翅膀”是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也是我国新的发展动能。数字经济应服务和赋能实体经济,应推动传统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力。消费和流通领域的数字化仅仅是序幕,生产领域的数字化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而重心将转向人工智能。
在绿色发展方面,“双碳”目标下我国钢铁行业作为减碳重点行业应首当其冲,为有效落实“双碳”目标,他建议重点关注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减碳不能单打一,应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二是减碳不能“运动式”,应以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和供给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三是减碳指标不能错位,应更多采用经济性、市场性办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在报告《今年以来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全面分析了2021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的主要特点。屈秀丽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钢材需求难有大的增长;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国际贸易环境仍将复杂;原燃材料价格处于高位,用电成本压力持续加大,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上涨,后期钢铁企业要继续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碳达峰工作,资金投入和运行成本也将进一步增加,稳定经济效益任务艰巨。
屈秀丽谈到,步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和企业要坚定信心、团结协作,共同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应着力完成四方面工作任务:一是促进供需平衡,稳定市场;二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节能降耗;三是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全面对标挖潜,降本增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