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6 17:17:22
选择字号:
让科研人不再发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科院的科研体制是什么样的?你们这么小的团队如何运行这么多的大项目?”出去做学术交流,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杜强研究员常常被问到这个学术之外的问题。

60多人的团队,承担了多个型号的航空发动机研发项目,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横跨几个型号,遇山开山、遇水架桥……对于这样的工作状态,杜强已经习以为常。

“除少数几个人承担管理工作,大部分人都是全身心投入科研,这样从制度设计上确保核心技术人员的投入时间。”杜强告诉《中国科学报》。

打造这样一支心无旁骛的科研团队,离不开背后机制体制的保障。今年以来,一直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前面的中国科学院,继续发挥“先行者”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为科技工作者“减负”,激发更强创新活力。

为了向国家交出满意的答卷

杜强心中一直有个梦想:自主研发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航空发动机,补齐我国工业体系的短板。

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之花”“国之重器”,是门槛极高的高端制造业,研发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实验室副主任和型号副总师,杜强肩上的担子不轻。

但最近,他的管理工作轻松了不少——为了更好地支撑型号任务,研究所质量办和重大专项办两个职能处深度介入,分担了科研团队的重点型号对外协调联络、会议、文件整理等事务性工作。

“确实帮我们分担了许多琐事,让科研人员能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杜强说:“中国科学院的使命定位牵引着我们必须做国家人、扛国家事,全力解决国家需求。”

工程热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黄从利表示,“科研服务最先行”是该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用实际行动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取得成效。

一直以来,我国深受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的制约,为破解这一瓶颈,国家启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实验装置的建设。为了尽早向国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工程热物理所党委决定,将12名管理支撑党支部党员并入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党支部,同时重大设施处全体人员搬至实验室与科研人员合署办公。在大家的协同努力之下,这一大科学装置日前已完成全部试验平台工程设计,配套工程全面开工。

这样毫无保留的支持不仅让科研人员安心,也保证了项目高效推进。在某型号燃气轮机研制中,科研团队遭遇国内没有合适试车台的困境。时间不等人,工程热物理所条件建设项目主管蓝开伟“临危受命”,前往外场协调推进。

到了济南现场,蓝开伟迅速组织大家找准问题、制订计划、协调推进,解决扯皮推诿现象。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跟着建设人员一起加班,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最终,在众多团队的协作努力之下,一般数年才能完成的燃气轮机台架仅3个月就建成了,“中国速度”闪耀工程现场。

离开济南前,一起“战斗”过的基地负责人拉住蓝开伟,手挽手在党旗下拍下了一张工作照。年终总结时看着那张照片,这名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泣不成声。他将自己喻为“一粒沙子”——融进团队的水泥砂浆里,就能比花岗岩更有力量。

把时间还给科研人员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天和”上天了!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空间站在轨建造全面展开,也意味着我国的太空实验室正式开张。

为了这一天,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实验柜研制团队已经努力了3000多天。但他们无暇放松,因为任务才刚刚完成1/10。

“天和带了两个实验柜上天,还有将近20个正在集成调试,我们现在任务很紧张,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技术中心主任王珂告诉《中国科学报》。

实际上,从2015年到现在,王珂团队就没有完整休息过一天。

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实现太空实验室的梦想。但这20余个多学科科学实验柜的研制却是一条从零开始的创新之路。为了走通这条路,一大批科研人员潜心钻研、不懈攻关。他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数不清的节假日、休息日、不眠之夜,他们都坚守在工作岗位。

空间应用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赵光恒表示,作为一所以国家重大任务为使命而诞生的研究所,空间应用中心在今年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全面梳理并优化各职能部门办事流程,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最大程度把时间还给科研人员。

为此,空间应用中心制度工作组先后召开7次专题会议,诸条梳理并优化各职能部门办事流程,修订22项制度,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签字”,让科研人员从繁冗流程中解放出来。

空间应用中心还建设实施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将日常综合事务的线下审批改造为线上信息化定制服务。截止目前,线上处理“离京审批”、“信息发布审批”、“疫情期间来访”、“公务用车”等业务已累计2000余条。

对此,王珂表示:“这次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很有力度!我们研究室出差特别多,每天都有1/5的人在外面,而且有很多紧急的任务,现在自动化、信息化、无纸化办公对我们帮助特别大,也能有效地加强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做好“减法”

做好“减法”、给科技人员“松绑”,不仅是中科院各院属单位深入人心的共识,也是今年中科院党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继续推进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进一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让科技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管理中,主管部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收悉反馈意见120余条,将就此修订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细则。据悉,修订后的办法将优化管理流程,在立项论证、中期检查等环节拓展“绿色通道”范围,赋予领衔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更多的人财物管理权限,为高质量实施先导专项提供制度保障。

推广智能化技术服务,解决“报销繁”问题,也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政策的重要举措。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科研财务助理与科研课题组配置比基本达到1:1,形成科研课题全覆盖,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科研财务助理队伍全部由职工担任,队伍人员构成稳定。高级工程师刘雪璐表示,此举切实减轻了负担,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科研创新活动。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针对科研项目专项审计时,需要短时间集中精力抽调大量的凭证,并进行复印、盖章等“审计繁”的痛点,研究所推进建设“会计凭证影像信息化方案”。目标是建立符合中科院电子档案要求的电子凭证库,为科研项目审计随时提供数据支持。据介绍,该所现已拍摄上传凭证数据约26万张,预计明年3月起向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凭证查阅难问题。高级工程师杨金晶表示,凭证影像化是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化的最大改进,能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韦布观测到巨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