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4 23:05:23
选择字号:
罗声远:新研究有望救治数以万计生命

医学研究者罗声远在做试验。受访者 供图

12月3日,记者获悉,中国赴美学者罗声远医生代表研究团队最近在美国心脏学会复苏科学年会上发布研究成果,获得评委和国际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赏。罗声远也因此荣获业内公认的复苏科学界的国际学术盛会颁发的“年度研究者奖”。“这份荣誉对我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罗声远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据介绍,罗声远等人的最新研究论文今年以高分通过同行评议入选年会宣读论文,并获得在美国心脏学会旗下专业期刊快速通道发表的殊荣。“该研究结果有望改变复苏指南相关内容的推荐水平,预计每年能救治更多数以万计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该研究团队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熊艳如是评述。

出生于医生世家

罗声远,1991年出生于医生家庭,从小就对生命的奥秘与疾病的诊治充满好奇。他有志于大数据在人类疾病诊疗中的统计处理研究,并能运用到参与的医学科学研究中形成学术论文。

从2010年开始,罗声远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作为医学交换生多次往返美国多家大学和医学中心学习、观摩和临床实习,得以开阔学术视野,夯实医学理论基础并逐步涉足临床实践。本科毕业后获“优生优培”资格进入研究生硕-博连读进行心血管专业学习和研究。

2016年,罗声远赴美国交流研究,先后在Johns Hopkins大学Bloomberg公共卫生学院和Rush大学医学中心进行人类疾病大数据流行病学数据挖掘和处理分析,在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及其相关性的浩瀚数据中,发现了这些疾病中既往尚不为人了解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救治处理盲点。迄今已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了高影响力学术论文近20篇。

罗声远主要从事慢性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此次,作为年轻的华人医学学者,罗声远能登上国际顶级复苏科学论坛代表研究团队宣读基于大数据的真实世界论文,美国境内的医学专业媒体报道其结果可为院外心脏骤停相关的诊治指南更新提供新的证据,学术新闻媒体评估该研究结论有望更多地挽救每年数以万计的生命。罗声远及其研究团队的业绩令人骄傲,充分展现了当代华人医生的风采。”熊艳再次评价。

心脏骤停真的很要命

院外心脏骤停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以外,以心脏搏动失去正常节律控制和全身脏器血流灌注中止为特征,救治的缺乏或延迟导致死亡迅速发生,是患者发生猝死的最重要原因。心脏血管疾病、药物、酗酒等因素均可导致院外心脏骤停,以心脏性病因更为常见。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数据,我国每年发生猝死的人数高达55万,其救治成功率不足1%。“这意味着差不多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中国人发生猝死。其中,心源性疾病的猝死占75%。”罗声远说。美国心脏学会2021年报告每年超过35万人发生医院外心脏骤停,仅有约1/5的人能心脏复苏到达医院和康复出院。尽管在发达国家,救治率也不到10%。我国的救治率在3%左右。

“院外心脏骤停的致死和致残率极高,能否尽早恢复心脏节律跳动成为抢救的关键。”罗声远表示,决定生死的关键时间窗是事件发生后的黄金4~6分钟,如果在此期间缺乏有效的紧急救治,将迅速导致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即便心跳恢复,实现脑复苏的概率也极低,最终将造成难以逆转的神经功能障碍,生存质量堪忧。

有望改写复苏指南

如何在体外除颤器(AED)治疗的同时使用诸如肾上腺素(Epinephrine)等强心药物以提高患者在抵达医院前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一直是临床急救医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肾上腺素是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抢救高级生命支持中最重要的药物,但目前的抢救指南上对药物使用的时机、剂量、频次、总量、途径和与AED运用顺序等问题一直模糊不清。特别是缺乏药物使用方式与神经功能恢复后遗症关系的大数据证据。”罗声远说。

在基于对2011年至2015年北美6000多例可除颤心脏骤停患者现场抢救的大数据分析,论文明确提出:针对医院前抢救的可除颤性心脏骤停。“我们团队研究发现:在首次AED电击除颤后4分钟内使用肾上腺素的患者预后最佳,明显提高了医院前就治成功率,降低了抢救后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注射肾上腺素每延迟1分钟,获得神经功能良好恢复的机会将降低8%。”罗声远说。

“该研究提供了更早的使用肾上腺素治疗心脏骤停带来更高救治成功率的大数据证据,其结果将有望提升针对医院外发生的可除颤性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水平,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作者指出,研究的结果为院外心脏骤停救治相关指南有关肾上腺素使用时间、剂量、途径以及与AED有序协同的标准救治模式的更新提供令人信服的临床证据,将更有效地指引急救人员开展现场抢救,挽救更多不幸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