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若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30 14:19:25
选择字号:
“三全育人”须涵盖教育每个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是高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有效路径,高校可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分层次、有步骤地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从三个层面着手

“全员育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职员工均承担思政教育责任的思政教育模式,意味着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应该参与到立德树人过程中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

第一层面的教育主体是专任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思政课教师要践行“六要”标准,遵循“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辅导员、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最为密切,在日常生活学习的关心指导中开展思政教育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第二层面的教育主体是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教职工,高校学工、教务等机关部门,以及各学院办公室的教职工。他们同样属于思政教育力量,通过严格的管理、暖心的服务以及策划、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层面的教育主体是后勤人员。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后勤人员,高校应通过后勤人员努力打造“家”文化,让思政教育在学生学习与生活点滴中体现。

三个层面的教育主体在各自业务范畴内面向学生都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承担思政教育职责,切实实现全员育人。

在三个课堂下功夫

“全方位育人”是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实现互联、互通、互补的全方位思政教育。三个课堂均需下功夫。

第一课堂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发挥作用的舞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协同。任课教师要持续加强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守好主阵地。

第二课堂是学生课外参加的相关主题教育、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活动,可以通过“学者讲思政理论、领导讲当前时政热点、学科带头人讲专业报国精神、校友讲投身实践感悟、优秀学长讲成长经验”等几个维度来开展思政教育,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第三课堂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空间无限大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要遵循思政教育和互联网的双重规律,不断拓展网络思政空间,增强网络思政实效,高校要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出高水平的思政教育网上课程,用学生喜欢的话语来讲述思政教育有关内容,牢牢抓住网上思政教育阵地。

上述三个课堂互相补充、同向同行,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进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方位思政教育。

实现三个阶段的衔接

“全过程育人”是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受教育过程,通过入学教育、在校教育和毕业教育三个阶段紧密衔接,形成全过程思政教育模式。

一是入学教育。大一新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思政教育对个人健康成长尤其重要,要通过开展理想信念、纪律观念、心理健康等多主题的入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奋斗目标。

二是在校教育。除了三个层面的教育主体利用好三个课堂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外,还要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抓好党、团支部建设,通过党、团支部“三会一课”可以从组织形式上保障思政教育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本科生班级和研究生课题组教育管理,本科生班级和研究生课题组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与同学彼此接触最紧密的团体,通过加强班风和课题组建设,有助于提升全体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是毕业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入学教育、在校教育和毕业教育之间既有时间段的明确界限又有教育内容的重叠,通过三个阶段教育的密切实施,实现学生上学期间无空档全过程思政教育。

除此之外,要落实好“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作,还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重点工作。一是要将思政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统筹推进,强化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着力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统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合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针对不同身份教职工的特点和差异,设计、安排不同类型的教育培训,使其有能力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三是要加强思政教育过程及实效的考核,使思政教育参与情况及育人实效成为教职工考核的必需要素,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导向作用,促进“三全育人”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