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俗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今年11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呼吸,无与伦比”。为了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的警惕与觉悟,记者近日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专家们提醒:呼吸困难需警惕慢阻肺。
肺功能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
“慢阻肺,也是老百姓经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常见的表现是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早期仅表现为咳嗽、咳痰,随着疾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患者往往感觉呼吸费劲、呼吸不畅或胸前压迫感,这是慢阻肺一个标志性症状。”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蔡绍曦说。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往往提示已经出现了明显肺功能障碍,很多患者肺功能降至50%才感觉到呼吸困难。蔡绍曦指出,肺功能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亦是早期诊断慢阻肺最为重要的检查项目。对于具有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年龄>40岁,尤其是有吸烟史或生物燃料暴露史,或有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者,需要及时完善肺功能检查,排查慢阻肺。
据南方医院的调查数据已经显示,初次诊断的慢阻肺约50%已发展为重度,甚至极重度肺功能障碍。“切不可等到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时才去做相关检查,以免错失慢阻肺的早诊早治的良机。”蔡绍曦表示,慢阻肺本身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及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疾病的恶化。
慢阻肺患者中超80%有吸烟史
慢阻肺往往缓慢起病,逐渐进展,据调查,慢阻肺知晓率仅为1%,真正算得上“沉默的杀手”。中国慢阻肺年均死亡人数达96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慢阻肺患者。该疾病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海金介绍,2020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显示,我国人群吸烟率为27.7%,现代社会生活节凑明显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跟着剧增,吸烟年轻化且大众化,尤其是电子烟的流行,尽管危害程度有所降低,同样与慢阻肺的发病密切相关。
“慢阻肺患者中超过80%有吸烟史,且多数超过10包/年(每天抽一包,超过10年)。”赵海金表示,烟雾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等),吸入后一方面使气道上皮的纤毛破坏,功能受损,从而降低局部的防御力;另一方面有害物质可以促进气道炎症,引起粘液高分泌及气管痉挛,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最后香烟烟雾还可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导致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的失衡,损害肺组织弹力纤维,从而进一步导致慢阻肺的形成。
赵海金提到,慢阻肺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吸烟是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吸烟的人更容易得慢阻肺。
慢阻肺有七大“认知误区”
“慢阻肺虽然目前不能完全治愈,但充分了解其危险因素并进行慢阻肺筛查可以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且确诊后良好的依从性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慢阻肺,以减少和预防慢阻肺发作。”赵海金表示,慢阻肺有七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胸片正常,可以排除慢阻肺。赵海金指出,胸片检查不能作为慢阻肺常规筛查的指标,如需要进行慢阻肺评估、筛查或临床上疑诊慢阻肺,肺功能检查是必要的选择。
误区二:得了慢阻肺一定会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赵海金指出,慢阻肺早期不一定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担心慢阻肺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尽快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化管理。
误区三:呼吸困难一定是心脏出了问题。赵海金指出,呼吸困难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如有烟草、生物燃料暴露史,需找呼吸专科医生评估,进行肺功能筛查,判断是否有慢阻肺。
误区四:没有明显的症状不需要进行肺功能筛查。赵海金指出,虽然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具有长年抽烟等高危因素,建议进行肺功能检查。
误区五:慢阻肺不需要长期治疗。赵海金指出,慢阻肺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但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慢阻肺患者可以通过预防或药物长期规范治疗和综合管理,得到症状的改善,并减少急性发作,有效减缓对肺部的损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六:慢阻肺接受药物治疗就可以,戒烟不重要。赵海金指出,慢阻肺患者戒烟很重要,自己需要充分重视,家庭和社会需给予大力支持,戒烟困难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戒烟门诊。
误区七: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难明显,不再适合运动。赵海金指出,慢阻肺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按照从小强度到大强度,逐渐耐受,循序渐进原则,运动康复可以提高慢阻肺患者的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