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14 15:38:39
选择字号:
全球学者呼吁:走向区域和全球的碳中和之路

 

人与自认和谐相处。(梁露焘 摄)

11月12日,备受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简称“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

记者从“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了解到,会议在继续UNFCCC缔约方气候变化应对谈判的同时,全球专家学者也通过边会等方式,就有关气候变化及应对的相关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工作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表示,气候变化应对刻不容缓,而碳中和目标是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希望边会能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

落实1.5°C温控目标具积极意义

11月4日,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工作环境专业委员会联合“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举办以“走向区域和全球的碳中和之路”为主题的线上边会。边会邀请到国内外多个单位的专家参与汇报讨论。

与会专家在会上围绕碳中和主题,就气候变化机制、碳中和实现途径、碳中和与经济发展、能源变型以及自然气候方案等话题展开报告和讨论。

边会由董文杰主持。国内外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研究领域的相关知名专家参与报告和讨论,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全球主任Jean Balie、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中山大学教授覃章才。

其中,周天军展示了从1.5°C到2°C、3°C和4°C等不同温升目标情景下全球陆地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变化及其对人口的影响。

结果表明,伴随全球增温,强度极强且影响力高的“危险”极端事件(例如“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显著增加,导致季风区对这类“危险”极端降水事件的暴露度随温升而增加。

围绕历史记录中10年和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事件在未来如何变化,研究表明,若将全球增温控制在1.5°C,则较之2°C,这类事件所影响的季风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简称“人口暴露度”)都将减少大约20%-40%。极端事件的“危险”等级越高,1.5°C较之2°C温升目标能够避免的风险越大。

因此,《巴黎协定》所提出的1.5°C温升目标,较之2°C温升目标,能够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事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这对于人口众多且分布密集的全球季风区尤为重要。

双碳目标存在重大机遇

陈迎的发言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她强调,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履行《巴黎协定》的大国担当,更是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内在需求的战略选择。她指出,落实双碳目标意味着全面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转型,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协同性的工作,既面临严峻挑战又存在重大机遇,其中控制和减少煤炭最为关键。

Balie指出食物系统的转型发展将助力碳中和的实现。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全球合作有助于各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减排目标,尤其重视在该领域与中国的合作。

许吟隆系统介绍了中国农科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合作开展的中国茶叶生产碳中和前瞻性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本团队在陕西开展的农户尺度及全国省级尺度茶叶生产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提出了不同尺度的生产主体实现茶叶生产碳中和的路径。该研究工作支撑了FAO“全球低碳食物和农业生产”倡议的提出,FAO基于该研究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展“中国-德国-肯尼亚”三方合作的低碳茶项目,进一步为全球碳中和贡献中国解决方案。

覃章才在边会的最后发言中指出,全球持续温升是困扰当前世界的共同挑战。急剧的温室气体减排从而在本世纪中达到全球碳中和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可能途径。他指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全球碳汇功能举足轻重,对于抵消能源及工业来源的排放有着巨大的潜力;中国近半个世纪在林业等生态工程领域的突出工作为区域碳汇做出了极大贡献,表明“基于自然的气候方案”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可操作性。然而,全球自然潜力的释放还有赖于各国家、地区的行动力,只有全球范围、立即实施“基于自然的气候方案”才能尽可能降低因行动迟缓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减排机会。

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依然巨大

针对此次会议的主题,中山大学的袁文平教授近期参加的Global Carbon Project研究计划发布了2020年度的全球碳核算结果。

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恢复到了新冠疫情之前的水平,国际社会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依然十分巨大。同时,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扮演着重要的碳汇功能,其碳汇超过了全球总体碳汇的50%以上,在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次的边会上,各位专家教授以简练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发言,内容详细富有研究意义,展现了中外科学家对碳中和问题的细致研究,以及对碳中和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及实现方式的思考和探讨,并以开放创新的态度和不懈探索的精神发掘中国、区域及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与会专家的发言和见解,体现了区域和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也侧面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据悉,此次组织参与会议申办和组织的“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依托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于今年九月获批建立,为国际科学组织“未来地球计划”的一员重要职能秘书部门之一。未来也将继续关注碳中和相关问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