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由于受到历史、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落后,导致支撑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区所在地高等学校(以下简称“老区高校”)面临着许多突出困难和制约因素。
当前,老区高校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办学基础薄弱。老区高校大多是1999年从专科升为本科(或合并)的新建本科院校,没有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只有少数几所老区高校进入省级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名单,且学科普遍弱小,博士点、硕士点建设困难,提升办学层次举步维艰。
其次,面临引进人才困难和人才流失严重的双重困境。由于老区高校地处偏远地区,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教师待遇普遍较低,再加上学校的科研平台差,导致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出于几乎相同的原因,老区高校还面临着现有人才严重流失的问题。
第三,办学经费严重紧缺。老区高校大多位于中西部省份的地级市,多数不是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没有进入省级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导致省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加之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实力也往往十分有限,导致高校的整体发展缓慢。
最后,老区高校高层次科研平台十分缺乏,不但鲜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甚至连省级科研平台也寥若晨星。这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老区高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也导致老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政产学研合作开展得较少,且层次较低。
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支持老区高校发展的政策。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国家应加强老区高校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建设,参照西部高校授予权单位和授权点条件申报,支持一些实力比较强,但还没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老区高校,使其尽快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同时,支持一些实力比较强,但是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老区高校尽快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家还应进一步建立对口支援高校与老区高校共建学位授权点的机制,鼓励和支持两校共建硕士点、博士点,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
在科研方面,国家应全方位支持老区高校的科研发展,在评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给予老区高校大力支持,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区高校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政府应支持建设体现老区高校学科集群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支持老区高校以委托承接项目形式,建立各类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以构筑科技创新平台为目标,支持老区高校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全面提升老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国家还应为老区高校承担国家级的科研任务创造条件,在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与倾斜。加大老区高校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服务区域发展的基础研究和特色研究项目。
针对一些老区高校基础设施尚未健全、普遍落后的现状,国家也可以考虑将这些高校纳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名单序列中。教育部联合各部委和省、自治区共同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设立中央、省“基础设施改善财政专项”,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老区高校实训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且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针对老区高校面临的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双重困难,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给予此类高校更灵活的人才政策。例如,改变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将编制和结构管理的部分权利交给高校,扩大高级职称占全部专任教师的比例。
当前,虽然教育部明确要求东部地区高校不得到西部及东北地区高校招聘人才,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区高校人才流失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各项人才计划实施中,给予老区高校更多名额。在省级各类人才遴选中,政府部门应给予老区高校以照顾,支持老区高校的人才发展,同时支持老区高校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扩大对口支援高校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单独招生的指标数量。
在老区高校在职教师的培训方面,针对“西部之光”“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等教育部高校师资培养计划,国家可以考虑多向老区高校倾斜。为促进老区高校的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情怀,政府应在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中适当增加老区高校的选派名额。
此外,考虑到老区高校众多、不可能齐步发展的现实情况,建议国家重点支持几所典型的老区高校,以这些高校为重点发展对象,将其打造成为老区高校中的旗舰高校、龙头高校。对于这些高校,可采用“一校一策”的政策,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和发展,充分发挥各高校在自然资源、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和红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和巩固优势学科专业和创新团队,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优势强特色,使其经过10年或20年的发展,成为老区高校发展的领头羊。
(作者系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