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强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11/6 17:35:41
选择字号:
探访安徽合肥高新区 打卡中国声谷量子中心

 

中新网合肥11月6日电 (记者 张强)量子计算机原型机、无接触自助终端设备、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记者近日走进安徽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探访包括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

合肥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2021年是合肥高新区的“而立之年”,其依靠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致力打造“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区域品牌。

在合肥高新区,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代表着合肥对前沿科技的无限畅想,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诞生于此。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安徽就开始全力支持、全力配合,集聚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将服务保障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作为该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目的就是要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大国重器”成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针”。

如今,一项项量子前沿成果正在这里加速转化,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正拔节壮大,量子科技已成为合肥高新区的响亮名片。

让科学研究变成产业技术,离不开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企业。在量子信息产业领域,中国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组成的量子科技“GDP”国家队,已在高新区孵化设立了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分别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研发和产业化。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技术领域形成了“三驾马车”,推动合肥高新区打造世界级“量子中心”。

据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依托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培育出若干量子领域龙头企业,引导更多量子技术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将这里打造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量子技术的创新高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信息产业化基地。

“听得懂”人话的鼠标、能够同声传译的会议速记本、“掌握”方言的电视遥控器、评估演奏者能力并在线教学的智能钢琴、能陪护儿童的机器人……像这样仅靠“声音”就能控制使用的智能产品,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遍处可见。

1999年,中国科大博士生刘庆峰创办了科大讯飞,并于2001年入驻合肥高新区。如今,科大讯飞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多次在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图像理解、知识图谱、知识发现、机器推理等各项国际评测中取得佳绩。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中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荣誉“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被任命为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中文语音技术标准。

在科大讯飞的引领下,合肥高新区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在这里崛起。

“中国声谷”作为中国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建成较为完备的产业平台、技术平台,其中,语音开放平台是依托“中国声谷”龙头企业科大讯飞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中国声谷”在全国创造了三个“第一”: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的AI产业基地、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的细分产业发展机制、第一个配套以产业园命名的专项支持政策。

近年来,通过部省合作共建和市场化运作,“中国声谷”集聚了科大讯飞、寒武纪、移远通信、芯智科技、华通信安、龙芯中科等一批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底,“中国声谷”入驻企业1024户、营业收入1060亿元,成功实现“双千目标”。

据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将进一步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围绕“2+8+N+3”重大平台载体布局,构建“三位一体”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强度原始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昂扬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光伏新能源等产业推向纵深。(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