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增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近日,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了2021年自主审核设置学位授权学科点工作。经投票表决,同意北京大学新增设置数据科学与工程、整合
、纳米科学与工程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点评:
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研究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和重要支撑。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交叉学科愈来愈成为新的学科成长点。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也愈来愈迫切。
作为我国顶尖高校,北大的一流不仅体现在其水平一流,其很多理念与实践亦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如在跨学科本科教育上就有从组织到制度、从课程到专业等系统性的设计。以专业为例,北大就有跨学科项目、跨学科专业、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方式可供学生选择。而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北大利用其制度优势新增交叉学科博士点,既是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向上延伸,也是其培养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手段。
然而,这种制度优势并不是每所高校都具备的,未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需从整个高等教育层面进一步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让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生成。
北师大全面实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布了《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2022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明确提到,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为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均不再接受统招博士报名。
点评:
自2007年北京大学首次在招收国外研究生时采用了“申请—考核”制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至少有131所高校已开始在博士招生方式中,全面或部分实行“申请—考核”制,占比超过93%。
对此,我们可能需要反思两个问题:其一,这种做法可能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尽量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存在的问题。例如,以笔试成绩为主的招生方式无法充分判断考生的学术潜质和创新能力,但主要依据科研成果的招生方式又无法有效考查考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功底。如何实现两者平衡,从而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查,是完善“申请—考核”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二,某种趋势性的做法是否一定是对的、完美的,所有高校都要这么做吗?高校需要对两种方式的效果做一定的对比和评估,而不能仅仅从“趋势”本身进行选择。
教育部支持中西部“双一流”高校发展医学学科
近日,教育部网站对外表示,将积极支持中西部“双一流”高校利用多学科优势,快速发展医学学科。在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教育部对西部地区院校给予政策倾斜,相关院校在申请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时,申请条件可降低20%,并把增列事关人民健康的医学类博士点、硕士点作为主要政策导向,为西部地区加快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点评:
支持中西部“双一流”高校发展医学学科是整体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也是解决我国医疗人才缺口和医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要举措。
然而,从高校医学本身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医学并不是高校的标配,例如世界顶尖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就没有医学院。高校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思考是否具备开办医学学科,特别是将其办好的充分条件,而不能单纯从“热门”的角度去办医学,更不能贪大求全。二是不能只关注中西部“双一流”高校在发展医学学科上的潜力,更要挖掘中西部专门医学院校的潜力。从这个角度讲,综合性大学合并医学院校是否有利于医学院校的发展是需要审慎考虑的。
就影响医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言,我们还要跳出教育本身的视角,从医疗人才的从业环境等社会视角去看待。例如,医师的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护、薪酬待遇与福利等保障措施不足,与医师工作负荷大、职业风险多、成才周期长、知识更新快等特点不相适应。不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医疗行业的职业吸引力和从业人员的职业稳定性,进而影响到医学的发展。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