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1 20:23:18
选择字号:
为什么一些大学生不做笔记

 

不久前,《中国科学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大学生,你为何不愿做笔记》,9月28日第5版)给我们呈现了当前某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做笔记的现象,该文还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一定分析。作为一名从教将近7年的大学教师,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该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但其原因却是复杂而多元的。

照本宣科的教学与“一本书的大学”

根据笔者所做的小范围调查,大学生往往记录教材和PPT上所没有的内容、启发性观点、教师所提问题以及自己的思考等内容。换言之,他们是否做笔记,与教师讲课的含金量直接相关。调查中还发现,相比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更具生成性,也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做笔记的冲动。比如有学生表示,一些提问型老师的课比较活跃,大家注意力集中,也会穿插老师的观点,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大家的课堂参与,从而促进笔记的形成。

然而,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来看,当前我国不少大学还是“一本书的大学”。这是厦门大学教授别敦荣提出的一个概念,即当前一些大学教一本书、学一本书、考一本书。尽管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小学学习,然而传统思维仍然以教科书为中心,不少大学教师也是这个做法。

当教学内容、考试内容都在“书”上的时候,学生做笔记无疑没有必要。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如果一堂课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书上知识的传授,没有太多有新意的观点输出,而且这些知识要点也已经被很好地整理在PPT上,把PPT一字不落抄下来显然没有拍照来得直接和效率高,此时,我就不会做什么笔记。”

相比于拍照,有些学生针对这种课堂的做法是“在教材上写写画画做补充”。反之,“如果老师讲的和课本适配性不高,就会选择用本子记”。

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的制约

照本宣科的教学与“一本书的大学”现象之所以持续至今,与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相关。必须承认,尽管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但时至今日,职前训练不足、选聘标准偏颇、职后培训低效化等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当前教师培养、选聘与培训等多个环节都无法有力支撑这项条件的建设。

从访谈情况看,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做笔记。

一是教师的通用技能,如访谈中有学生反映一些教师“发音有口音,听不懂”,自然记录起来就有困难。二是讲课的逻辑性、条理性。有逻辑、有条理的课堂有助于学生把握结构和主线,记录就有重点。反之,如果老师上课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就会造成课堂知识点散乱,这种情况下笔记很难成型。三是讲课的节奏。有学生表示:“教师如果讲课节奏太快,PPT播放也很快,就很难做笔记,只能上课拍一下PPT,然后回去补笔记。”

同时,一些老师还选择不用PPT而是单纯口述,这时如果节奏太快,学生就“会跟不上老师的语速,导致笔记做不完整,这时候就会放弃做笔记而选择录音之类的方法”。

内在学习动机弱化与外在要求缺失

尽管做笔记不是衡量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的唯一标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做笔记属于学习行为,需要以一定的学习动机作为保障。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目的缺失、学习动机偏弱、学习投入偏少。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指出,我国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是“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过着醉生梦死的大学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这些大学生主动做笔记无异于一种奢望。

在内在动机无法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又存在一定的宽松问题。从评价角度看,这种宽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平时学业负担较轻,很多课程没有任何平时作业已不是新鲜事。其二,期末考核难度低。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一些大学或某些科目中,期末考核竟然“消灭了”不及格,绝大多数学生的分数都在80分甚至90分以上,学业成绩分布出现了严重的“负偏态”问题。在这背后实际上是期末考核的难度放低了。

这两方面最终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学生的学业压力小,课程通过较为容易,使得学生对做笔记不够重视。相反,如果课程本身难度大、课程考核也较难,学生往往会对课程学习包括做笔记更加重视。

个体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差异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访谈中,很多同学都提到是否做笔记的一个影响因素,在于对课程内容是否感兴趣,以及老师讲得是否有趣。

比如,有学生表示:“课堂上我不知道但感兴趣的事情,我会记下来,课后去了解,比如老师上课提到的某本书或者某个人物。”此时,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术志趣的同学自然较少或不做笔记。当然,不同学生往往兴趣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片段,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做笔记样态。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调动学生兴趣无疑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兴趣在增加学生学习投入中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生的来源和求学动机日趋多元化,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受到很大考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学所传授的高深学问会让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畏难情绪,更何况并非每个老师都能把高深学问讲得明白、有趣。

此外,在是否做笔记的背后还有学习习惯的差异。访谈发现,有的学生习惯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有的学生则习惯于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再根据自身理解整理笔记。同时,有些学生书写速度较慢,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此时用拍照、录音等技术手段无疑更方便。

个体惰性的制约与学习观念的偏差

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记笔记的积极性,《中国科学报》所发文章建议把笔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然而,当前不少大学教师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做笔记,更没有将其纳入平时成绩范畴。

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先生曾指出:“如果没有要求, 哪怕就是博士生也都有惰性。”从访谈结果看,一些学生就表现出这样的问题——“懒”。“懒惰懈怠的学习态度”、思想“溜号”等也是他们多次提及的因素。

此外,调查还发现,教师是否发PPT也影响到学生做笔记的积极性。有学生便表示,班级同学很少记笔记,因为老师会发PPT。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存在惰性。

此外,学习观念也在大学生是否做笔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访谈,发现以下几种观念为学生所多次提及:一是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如究竟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考试课还是考查课;二是教学内容是不是重点和考点;三是教学内容是不是难点;四是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

总而言之,一些大学生之所以不做笔记,背后实际上是大学学风、教师授课方式与授课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目的、态度、观念与习惯等诸多问题的折射。要想发挥笔记对大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根本上要从这些方面着手,让大学生有必要记、有意识记。

行文至此,笔者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挥之不去的场景:2017年10月的某一天,潘懋元先生在厦门理工学院调研,其间到一间教室听课。当时,已经97岁高龄的他安静地坐在后排的座位上,佝偻着背,吃力而又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一个青年教师的课堂内容……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基地重大资助专项课题“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组织困境及消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K20ZDJD02〉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