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6 9:16:15
选择字号: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京举行
亚热带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站研发成果亮相

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举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生态所)25日透露,由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喀斯特站)研发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研究示范”成果,经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筛选推荐,作为重点研发计划生态类项目的代表性成果参加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该成果也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领域的唯一参展内容。

该参展成果位于创新成就展的社会发展展区美丽中国板块,展示了环江喀斯特站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乡村振兴重大需求,创新研发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与生态衍生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即构建土壤漏失生物—工程协同阻控及水源涵养技术、近自然群落植被高效恢复技术、土壤肥力提升技术、生态移民—特色产业培育技术等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创建家畜健康养殖与高效安全营养调控技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最终形成石漠化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融合且可持续和可复制推广的“古周模式”和“肯福模式”。

据介绍,环江喀斯特站的上述研究引领了国际喀斯特生态修复领域发展,为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及乡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还入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之一,有效支撑了我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的整体脱贫。

喀斯特地区是类似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其基岩裸露总面积达54万平方千米,面临环境退化和贫困的双重压力。这些地区可溶岩造壤能力低,长期强烈的岩溶化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导致水源漏失、深埋,形成水土资源不配套的基本格局,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严重。围绕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亚热带生态所于2000年开始正式筹建环江喀斯特站。

 环江喀斯特站以农业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重在探索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演替过程,揭示其退化机制,建立退化生态系统人为调控技术体系与模式。近年来,该站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20年,由亚热带生态所、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王克林、副所长陈洪松等主要完成的《广西喀斯特区石漠化治理与适应性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示范》项目,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据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由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共有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农业科技等12个展区。

环江喀斯特站研发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亚热带生态所 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