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20 13:06:53
选择字号:
李德仁: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是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国的卫星导航、遥感等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得到迅速发展。‘新基建’时代已经到来,而大测绘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未来我们要实现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空天信息实时的智能服务系统。”10月18日,在中国测绘学会2021学术年会举办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李德仁表示,“新基建”,即新一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测绘地理信息进入更广阔的领域而成为“大测绘”。李德仁特别强调,“新基建”是由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组成。如今,以天空地对地观测与北斗卫星导航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已纳入到了信息基础设施。

“这就把原来传统的物理空间,延伸到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新的万物互联时代,也就是数字孪生时代。”李德仁说。

数字孪生为实现虚实之间双向映射、动态交互、实时连接的关键途径,为认识理解以及改造物理世界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智慧城市就是数字孪生的典型应用。

李德仁表示,新型测绘遥感地理信息作为一项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为新基建提供完整性好、现势性强、精准度高的时空大数据,可在“新基建”的三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分别发力。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李德仁认为,到2035年,中国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应作出中国的全球高精度时空基准;全球1:5万、各省1:1万测图和实现实景三维城市底座;全球10米、全国5米间隔的数字高程模型与全球2米正射影像;空间信息多级网格的国情数据库,以及全球每季度、全国每月土地覆盖标准产品。

当前,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已成为新测绘的重要任务。在李德仁看来,实现实景三维还需解决诸多问题,例如采集装备和数字处理软件技术国产化、超大规模实景三维计算的算力、海量数据可视化云渲染,同时还需探索数据保密和使用问题的“解”等。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李德仁表示,在融合基础设施领域,“大测绘”帮助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包括建设基于高精度时空大数据的公共安全服务,建设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建设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的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等,以满足各行业的需要。

应用中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决,比如深度神经网络,要能够实现全局感知目标的设备,1秒锁定可疑目标。在智能驾驶方面,实现智能传感器为所有车辆共享,保证高精度。

“天上的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应连成一张‘互联网’。”李德仁谈及未来发展趋势时说。当前,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各成体系,导致信息分离、服务滞后,应建立一个通导遥一体化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让系统联通、时空融合、服务畅通,服务要做到实时定位、导航、遥感和通信。

李德仁表示,在创新基础设施领域,要努力实现对天对地观测智能化,在空天大数据中提取信息、挖掘知识。要开展深空深海深地探测研究,要实现国防作战与灾害应急快准灵。

“地球空间非常广阔,作为空间感知认知手段,要建立全球全时空大数据精准感知认知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这是我们要做的从0到1的原始创新。”李德仁说。面向未来40万亿的新基建建设任务,大测绘大有可为。

李德仁院士作报告(中国测绘学会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