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碳汇的潜力与政策支持”研讨会于2021年10月1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中国能源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协办。
“双碳”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和发展的动力。能源领域的节能降碳将是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基于自然的生态碳汇将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不可或缺的补充支持。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碳汇在固碳的同时,还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公众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生态碳汇的协同效益日益受到关注。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做了主旨发言,北京汇智绿色资源研究院院长李金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体制研究室主任金书秦等做了相关报告。
研讨会举办正值《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昆明召开。“昆明框架”草案提出在2030年要保护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草滨”的保护都能产生碳汇。生态碳汇开发及交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市场机制。
即将于10月底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生态碳汇全球交易机制也将是重要讨论议题。
目前我国生态碳汇在各领域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林业碳汇发展相对成熟,也有一定的市场交易量;农业碳汇和草原碳汇方法论虽有国家备案,但已开发项目与交易量很小;湿地和滨海碳汇方法论尚未有国家备案,目前试点项目均采用国际方法论。因此生态碳汇虽然潜力很大,但面临很多市场障碍与现实挑战。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顾问莫争春博士表示生态碳汇规模化发展需要完善政策体制机制,相关决策部门需形成政策合力;需要在方法论开发、测量、报告、核证与交易机制上进行深入研究与创新探索;需要提高能力建设和降低交易成本;需要考虑强制性市场与自愿性市场相结合。生态碳汇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补充手段,同时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市场机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