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前夕,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园召开生物多样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作为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的一项重要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信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生物科技战略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2021中国生物资源研究创新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会上发布。
“生物资源维系了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 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部主任、研究员陈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中国是世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种类和数量都居世界前列,《报告》旨在对我国生物资源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国内外领域发展态势和战略需求,为未来我国生物资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提供参考。
据介绍,《报告》总结了中国在生物资源的创新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例如,中国在国际上牵头提出了微生物、干细胞等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标准,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组学技术等基础和共性技术方面形成了雄厚的技术积累。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执行战略生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工作的“先锋队”,已于“十二五”期间启动战略生物资源计划。目前已建成整体化资源体系,有效促进战略生物资源数据的集成、共享、挖掘和服务。
该计划的实施还推动了多项生物资源领域重要行动与研究进展。例如2019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办的第四届西双版纳国际研讨会还达成了关于全球植物保护的《西双版纳宣言》;国家微生物和植物科学数据中心获批;发布了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和2021版,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目录等。
“十年间,中国研究人员在生物资源相关领域共发表论文662451篇,居全球第2位;2020年入选高被引科学家62位,占全球入选科学家总数的5.56%;在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的研究机构中,我国共有266家机构入选,占全球入选机构总数的10.98%,居全球第2位。”陈方表示。
《报告》展望未来提出,随着COP15的召开和《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我国将在该框架的指导体系下,制定面向205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目标,加强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战略生物资源收集保藏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物安全和生物伦理问题的监管,为全球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