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晨静 江倩倩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3 8:09:51
选择字号:
皎皎洱海月 桃李沐春风
——记上海交通大学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

 

“做洱海的守护者,我无怨无悔!”这是一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的心声。十数年默默扎根污染水域一线,用坚守和奉献践行党员的誓言,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都和水打交道,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 孔海南带领上海交通大学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以实际行动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18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使大家坚信通过科学治理,全国的江河湖海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理,重现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

2000年,年过半百的孔海南毅然回国,利用在日本研发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先后参与太湖、巢湖、西湖、洱海、滇池、长江三峡、苏州河等河湖、水库的综合治理与示范工程。然而,最为牵动他心的要数大理的洱海。

这个曾经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清洁的水源哺育着大理一代又一代人的“母亲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期遭受湖水富营养化折磨,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湖水水质急剧恶化。洱海水环境的恶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在这场洱海保卫战中,孔海南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科院等几十家单位,用十数年的积累、五年的实践、三年的攻坚收获了丰硕的治理成果,使洱海的水质从浊到清,连续3年保持在国家II类、Ⅲ类水质标准。

四千多个日夜,洱海水质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孔海南的心。“这是我的责任,我热爱这份工作,我们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这就是孔海南的誓言。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这些年里,孔海南每年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他坚持自己做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几率,随身带有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验收结束,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十余年来,团队共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洱海等河湖治理一线,目前常年有20余名师生在大理等地进行实地科研,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做实验,是每天洱海水质监测的必修课。每天早上八点半出海后,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交大人在洱海治水的习惯传承和实践坚守。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

在这场说干就干的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有一支跟着他转战南北的年轻队伍。这支队伍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完成验收的一个个项目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一个个新重大项目的委托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在孔海南的言传身教下,这支队伍继承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孔海南的支持下,团队的每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都获得赴海外一流科研机构开展研究工作的机会。此外,他还给年轻人创造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给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项目研究工作中锻炼自我。

何圣兵带领的湖库水质改善及水生态修复科研团队主持了20余项研究课题,包括国家水专项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Chemosphere、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由王欣泽带领的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科研团队针对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现状,开展针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相关技术研究,研发了处理分散型农村污水的土壤净化槽技术、面源污染区的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湖库流域内以污水回用为目标的深度处理技术。团队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洱海水污染防治、生境改善与绿色流域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同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团队开发集成的“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获2014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孔海南教授的培养下,先后有四位教师晋升为教授、研究员。何圣兵、王欣泽先后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何圣兵主编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程序与工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指导》等3本教材,2次获得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吴德意、何圣兵、王欣泽等作为科研骨干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水专项课题及子课题等多个项目。

家国情怀将洱海精神代代传承

从教二十余载,孔海南对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2020年12月,科技部将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列入择优建设名单,以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的“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位列其中。

洱海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需要数十年努力的艰巨复杂的工作,洱海流域综合治理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久久为功”,为了让社会、民众更多地关注、投入到洱海流域的保护事业中,孔海南萌生了成立“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的想法。

孔海南多方奔走,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与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等以及大理州政府、大理大学、滇西应用科技大学、企业一起,共同设立了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用以培育洱海保护英才及资助洱海保护科学研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