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岳 高旭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0 19:50:46
选择字号:
人“玑”完美结合 挑战无限可能
东北国际医院运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实施危重症手术

 671266474.jpg

东北国际医院院长王佳亲临手术现场指导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不仅越来越耳熟能详,并且逐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崭露头角,而机器人用于医疗手术也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天方夜谭。今天,东北国际医院在“三个极致”重要思想指导下,紧跟现代医学发展前沿,在中一集团大力支持下,率先在辽沈地区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又一次实现了医院科技高度与技术高度的新跨跃。

应当看到,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交通压力增大,在骨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与以往单纯的骨折复位固定不同,要实现术前规划和术中操作流畅统一,以及人力操作的精准度,离不开医学科技的翅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制造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能有效解决以上的问题,将骨科手术做到真正的精准微创,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术后效果和手术体验。

当前,正值全民抗疫的关键时刻,东北国际医院在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不断开拓进取,开展新理念新技术,更好地支援抗疫工作,减少病患的痛苦和减轻带来的社会负担,为公众的健康人生一路保驾护航

挑战“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1255205853.jpg

骨一科在手术中

2021年1月10日,对于东北国际医院骨一科创伤病区主任荆延峰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他完成了医院首例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行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微创治疗,这一新技术的成功开展,成功填补了辽沈地区应用骨科机器人行髋部骨折微创治疗领域的空白。

一天前,对于83岁的丁奶奶宛如一场噩梦。正在家中院区遛弯的她,因天冷路滑不慎滑倒,右侧肢体狠狠地摔倒在冰冷的地上,剧烈的疼痛让她顿时动弹不得,直到家人和邻居发现时,才焦急乘坐120急救车前往东北国际医院急诊就诊。检查结果提示:右侧股骨转子间骨折。

这一结果让丁阿姨和家人如临大敌,高龄、糖尿病、心律失常(急诊心电图)、重度骨质疏松再加上目前疫情形势严峻造成的治疗陪护困难,一系列的问题瞬间涌来,让完全没接触过医疗的一家人顿时不知所措。

在接到急诊会诊通知后,骨一科创伤病区主任荆延峰第一时间带领组内人员赶往急诊会诊,在详细询问老人病情,认真的读取相关影像资料等辅助检查后,立刻给出明确诊断:右侧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合并糖尿病、心律失常、重度骨质疏松,完全骨折完全移位,已无法站立行走,目前治疗的金标准是进行髓内钉手术固定治疗,荆延峰向患者及家属详尽地交代了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就患者家属提出的手术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给予耐心解答,在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目前的治疗方案后,丁奶奶一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并表示同意目前的诊断和治疗,积极支持和配合。

患者入院完善了术前检查后,骨一科创伤组立即讨论并拟定手术方案,医院立即启用刚刚安装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对这位高龄患者提出了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规划定位、建立通道置入内固定物来完成手术的大胆想法,最终在1月10日成功顺利地完成了手术。

术中通过“天玑”机器人采集图像资料,精准规划髓内钉置入点位置及通路,实现微创切口置入内植物,并通过规划图像选择骨量较好合适部位置钉以达到最大固定强度,在完成以上手术规划后导入传输手术方案,应用传感器定位、机械臂准确无误放置目标靶位置,建立手术通路,最后荆延峰医生顺利完成内植物的置入固定,手术顺利完成。由于采用定点靶向技术,手术切口仅三个小眼,整台手术接近零出血。

术后,荆延峰主任介绍说,股骨转子间骨折常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因低能量暴力损伤如摔倒即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通常移位明显,严重影响患肢肢体功能,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这一患病人群因高龄,通畅合并一些内科疾病,给手术安全带来很大隐患,术后由于创伤愈合时间长也会带来很多术后并发症,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常被业界形容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疾病危害和手术难度很高。而以往的手术过程医生凭经验,最担心的是定位不准确,反复透视反复拔插内植物造成副损伤,这一问题终于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完美解决。

架固“人体最强一道桥梁”

1204766387.jpg

骨二科在手术中

年过六旬的卢琴(化名)做梦也没有想到,刚刚手术完三天,自己就可以下床活动了,这对几天前诊断为胸椎骨折的她来说,是想都不敢想像的事情,而这一切除了骨科专家的功劳外,“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则功不可没。

不幸发生在一周前,芦琴在户外工作时,不慎被高处坠落的冰块砸伤头部,由于路滑而重重摔倒,摔伤后她立时感到胸背部剧烈疼痛,胸腰椎活动明显受限。情急之下,家人赶紧送她来东北国际医院急诊就诊。急诊收治后,迅速启动“十大急危症抢救流程”展开会诊,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胸12椎体压缩骨折”,将患者收治入院骨二科。

骨二科团队在主任廖承杰组织下,对芦琴病情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后,非常适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精确精准的特征,告知她虽然腰椎骨折,所幸没有伤到神经,但须尽快接受手术治疗。经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后,决定借助医院刚引进的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对患者采取导航下行更微创的手术治疗。

2021年1月11日上午9时许,手术经过精心准备,准时展开。通过“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对患者进行术前采集3D影像及图像,仅仅只用了27秒,然后主任根据图像精准规划出胸11-L1椎弓根螺钉5个进针点的角度、方向,以及计算出椎弓根钉的直径、长度,完成手术规划后将数据导入并传输手术方案,应用光学传感器定位、机械臂准确无误放置目标靶位置,建立手术通路。

最后廖承杰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开始完成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只见在计算机内输入1,这时机械臂自动运行到1号进针点位置,套上专用套筒后,用针一打,眨眼功夫导针打入就结束了。高科技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廖承杰感慨说,这在平时5个进针点植入钢钉,最少要1个小时,且要不断矫正调整,而这手术应用机器人设置5个进针点,并植入螺钉,只用了不到5分钟,而且格外精准精确。

据专家介绍,脊椎堪称“人体最强的一道桥梁”,而这相对于传统的胸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要满足闭合复位的要求,需要反复的正侧位透视,患者要接受近数十次的X光透视,本身对这道人生最强的桥梁就是一次损坏。而这次患者的手术应用了“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定位和导航,术前仅仅一次扫描后,就开始了规划和手术,精准的规划钉子的角度、长度,导航下置入螺钉后验证,每一枚螺钉都精准的置入,做到了精准高效,宛如一件“艺术品”。

更确切地说,对这位年过六旬的患者获益远不止这些,不仅微创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而且比以往的术前准备和手术过程,至少少“吃”20多次X光射线,即减少了医生和患者的辐射,又减少了手术时间,并且做到绝对的精准,误差在0.1—0.3毫米之内。与此同时,她也成为东北国际医院运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导航行胸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首例患者。此举,也填补了东北国际医院机器人治疗脊柱领域的一项空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