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疫情防控常态化已三周。 4月23日,北京无新增境外输入和本地确诊病例。截至当日,北京境外输入累计174例,本地累计确诊419例。治愈出院病例分别为118例和406例。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一些原想着春暖花开疫情结束后“放飞自我”的人,因为希望落空产生了一些情绪上的落差。
“北京现在还有外来输入病例,要把它截止住。”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说。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严峻,采用严格的隔离、检测是需要的。
那么,在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调试因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已有些疲沓的社会心理,从而更好地巩固防控战果呢?《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防控“心弦”不能松
“感觉回归正常生活遥遥无期。”4月5日,北京市将防疫从“应急”转变为“常态化”后,不少人觉得有些失落。
“这些情绪的产生不可避免。”中科院心理所社会心态研究者周洁对《中国科学报》说。
需要警惕的是,社会心理承受力到达一定限度后,可能会造成防疫后期公众对相关公共政策可接受性的降低,以及配合行为的减少,这必然会给相关政策的执行带来更大的挑战。
那么,如何缓解公众疲沓的心态的呢?周洁认为,此类公共应急事件中社会情绪的缓解首先要在政策上下功夫,如对常态化防控进行明确化、详细化的界定和阐释;其次在公共管理方面,对复工复产复课等一些具体的事情恰当地采用心理学的设置期限法,增强公众对事物的可控感。
“从心理学上讲,要缓解人们的消极情绪或恐慌,最有效、最根本的一个手段是增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可控感和确定性。”周洁说。
实际上,自宣布进入防控常态化两周来,北京市已对“常态化”作了解读和相关部署。如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表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意味着大家心中防控的“弦”不能松。
此后,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也表示,在做到“防松劲、防漏洞、防反弹”的同时,不能以常态化为借口,变相阻碍在确保疫情防控前提下的复工复产复业加快进行
紧跟着,在事关百姓日常生活方面,北京市进一步明确,快递、外卖、鲜奶配送等人员持出入证件、健康宝“绿码”且体温正常,可允许其进入小区,实施“无接触”配送。
调整预期与安排
“如果我要去北京的话,也要先隔离两周。”钟南山对记者说。在当前国内外疫情发展的巨大反差下,采用严格的隔离、检测是需要的。
从全球看,防疫局势依然严峻。4月25日,WHO报告全球感染人数已逾288万,超20万人死亡。
尽管北京市15个区已连续一个月无本地病例,但作为特大型城市及重要国际口岸,外来输入风险仍首当其冲。如朝阳区4月14日确诊的一例境外输入性病例造成其家庭3人的关联性病例,成为一起聚集性疫情。这使得朝阳区4月20日被列为疫情高风险地区。
“预期都比较丰满,但现实都非常骨感。”周洁说。在个人层面,最关键的是调整预期。其次,与之相匹配是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安排,让它更可持续地适应当前的常态化。此外,要及时关注疫情动态信息,调整自己的风险认知水平。
周洁表示,心理上疏解社会心态可以归结为“KPI法”——K是知识,P是政策,I是信息。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增进政策的可接受性,让公众主动地履行政策所倡导的行为。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面对这样的不可抗力,适应是人的一个基本能力。”中科院心理所抗击疫情“安心行动”秘书长史占彪教授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修,倡导内圣外王,凡事“向内求,莫向外觅”,疫情当下的应对可以对此多一些思考。另外,也可以创新生活方式。
史占彪同时表示,人不能太任性,老想着自己的吃喝玩乐,放飞自我,这样不管不顾很可怕,最终人类要为此买大单。如何跟大自然相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当下要思考的问题。
强大“心”的力量
北京的情况也是了解当前我国整体疫情防控态势的一扇窗。如最近,哈尔滨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增长,让全国瞩目。由此可见防疫“心力”不松劲、不懈怠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心理防疫”也是抗“疫”重要战场。疫情后期,随着生命救援告一段落,心灵的关怀、心理的疏导也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心理压力疏导存在着多元性和复杂性。
“疫情带来的失去亲人的伤痛,医护人员长期在一线的身心俱疲,更普遍的民众长期处于应激隔离状态下心里的疲倦,都到达了不可低估的程度。”近日,从北京抵达武汉开展心理援助的史占彪对此深有体会。
更复杂的是,心理层面的创伤和压力是表面看不见的,“如果不加以心理关怀,内在的痛苦、忧伤会像隐形的杀手,吞噬这个从医护人员手下救过来的人。”史占彪表示,深层次、系统地进行心理建设,增强内心的力量,非常重要。据介绍,目前心理所先后已有10人分三批队伍赴武汉支援。’
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政策也在跟进。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携手腾讯微信推出的“防疫健康信息码”,让民众可以一码知晓个人防疫健康风险,进一步助力各地区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这种新型管理对于增进政府信任和群际互信都非常重要。”周洁说。
在个人层面,史占彪表示,这次疫情也是自然界对人们的一个提醒和约束,提醒人们要过一种更加有恭敬心的的生活,要适当节制和约束,而不是只追求外在享受,为所欲为。“病毒让我们无处藏身。一开始我们对新冠病毒一无所知,现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了,就要根据规律来做事。”
“传染病怎么可能一下就不见了?”钟南山对记者说。如果欧洲、美国疫情控制不住,当前的防疫政策、做法、规定就要继续下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