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右)、胡嘉仲(左)的第一堂在线课程
2月20日上午 9:20,清华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胡嘉仲背着电脑包、戴着口罩来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张礼家楼下。几声轻扣,张礼笑盈盈地开门把他迎进房间。
胡嘉仲调出张礼电脑里“雨课堂”的二维码扫描页面。“成功登录!”张礼拿起手机轻轻一扫,笑着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是春季学期张礼与胡嘉仲联合开设的“量子力学前沿选题”在线课堂。
透明片、PPT、网络课,他从不拒绝新技术
离上课还有一小段时间,张礼和胡嘉仲已做好调试、设置铃声。
“张先生,在线上课您紧张吗?”
“哈哈,不紧张,有嘉仲在,我就放心了!”张礼笑言。“我把软件、硬件都交给他。”
在开课前,张礼和胡嘉仲做好了分工。他们搬来了两台电脑。张礼开着一台电脑在线讲课,胡嘉仲用另一台电脑打开雨课堂,选用“学生视角”时刻“监听”着网络音质是否稳定,并打开手机微信群,随时关注着学生在群里提出的问题。
此前试讲时,出现了几次网络卡顿的情况,胡嘉仲及时提醒他,网络课堂声音可能延迟,PPT切换页面时要停顿一下,再翻下一页。张礼牢记着。
尽管已是95岁高龄,但张礼从不拒绝新技术。
他是最早一批采用透明片教学的教师,“在一张透明的膜上,用红、黑、蓝笔把课件做出来,感觉用起来比板书要强多了”。
21世纪初,已经年俞七旬的张礼又用上PPT,“表格、曲线、论文下载的内容,立刻就可以呈现在PPT上,用PPT教学实在太舒服了”,一来二去,他熟练地掌握了PPT、Word等办公软件的文档编辑工作。
当天9:50,随着设定好的铃声响起,张礼和胡嘉仲立即投入紧张的课堂中去。
“同学们,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吗?没有声音请在微信群里反映一下。”胡嘉仲说。
“老师们好!”群里的学生回应道。
“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是量子效应里非常重要的内容——超导,让我们先了解一下BCS wave function。”张礼打开全英文的PPT页面。
……
窗外初春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犹如蒙上一层温煦的光。
“在线教学对您来说是一个挑战吗?”
“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我的年龄让思维没有年轻时那么敏捷了。”张礼的笑声洪亮又充满底气。
“这种上课方式简直太好了,对学生尤其有好处。”张礼说,传统课堂学生都“不敢”提问,而在网络课堂,学生通过微信群随时提问,教师及时解答,所有的问题在大家面前一目了然,还能互相交流,促进大家独立思考。
从“小先生”做起,如今教龄与共和国同龄
“量子力学前沿选题”这门课从1998年开课,张礼讲了22年。作为一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每年都有很多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这门课。而他对于物理教学的热爱,却要追溯到更久远的曾经。
张礼生长在天津一个开明的家庭,从小父母在学习上没有给过他压力。儿时的他喜欢玩,捣鼓家中的唱片、收音机,还能唱几嗓子京剧。“不同于现在的家庭,逼着孩子学习,过早地磨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他说。
对于物理,他是发自内心的纯粹喜欢。“它是一个特别讲道理的学科,道理普遍、深刻,比如牛顿定律,对于平常物体可以应用,对于弹道、天体也可以应用。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出于少年心性,当时张礼用功不多,直到进入辅仁大学,有一天亲戚找他给家中的弟弟、妹妹补习物理,他一口答应了下来。“我就是那时候从做‘小先生’开始练起,给人讲课、琢磨怎样让人听明白,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物理教学’。”
张礼正式上大课,是在结束学业后的第三年。彼时是1949年,在北洋大学的讲台上,他面对着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有的学生和他年纪相仿,有的比他还大不少。当时的会议众多,结束会议之后,他还时常“开夜车”备课,为的就是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需求。
1957年,张礼调到清华大学工作,次年担任工程物理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主要负责为国家培养原子能方向的干部。当看见大量清华毕业生在艰苦的原子能前线默默地为国家做贡献时,张先生的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更加意识到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教学当成事业,当作一件很愿意做的事,从来不是负担。”正是因为心中有这样的动力,张礼一口气将教学坚持到95岁高龄。
如今,张礼是清华教龄最长的教师。他的教龄与共和国同龄,2020年是他从教的第71 年。
95岁自查“缺点”,再开在线答疑课
95岁高龄,即便因疫情停课也无可厚非,为什么要选择在线教学?张礼的理由很简单。“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不应该让学校的工作停顿,这是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对于95岁的张礼来说,这是从教70余年“挑战无极限”的“再出发”;对于胡嘉仲来说,这是人生从教生涯的第一门课,也是一次向“起点”致敬。
十年前,胡嘉仲坐在张礼的课堂里听得如痴如醉,向往量子物理的奇妙世界;十年后,他坐在张礼的身旁同上一门课,学习为人师表的点点滴滴。
“张先生的课多涉前沿,书本上可能写不太清楚,我们当时觉得非常有收获。这门课他讲授了不知多少次,但仍坚持每年亲自准备讲义,这次联合授课,他主动找我就课堂的内容设计讨论了不知多少回。先生的精神,可敬、可佩!”胡嘉仲说。
而张礼却并不把他当作“学生”,而是“伙伴”。“嘉仲在计算机方面的帮助是次要的。更要紧的是,要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开创性实验的精神,从麻省理工学院学成归来的嘉仲是实验物理学家,与他合作,这门课突破了只着重理论物理的情况,引入重要实验物理的内容,变得更前沿、更丰富,从而提高到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高度。”张礼兴奋地说。
从教多年,张礼有一个习性—— 一堂课要是讲好了,心里非常高兴;要是有问题没讲清楚,心里老有个“疙瘩”,“第二次上课,非得把它说明白了”。
从前,张礼不在课上答疑,一般是由助教组织答疑课。他在从教中逐渐感到,从前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很强,但是现在的学生让他感兴趣的事务较多,并不如从前学生那般一门心思、非弄懂不可,甚至有了畏难、放弃的情绪。
张礼坦言,自己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直到不久前,学校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自查自身缺点。“我才恍然大悟,自己还有个‘大缺点’。我过去觉得自己讲课还可以,可是为什么不去关心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你拉他一把,也许就过来了。所以,这一次,我非改不可。”
改什么?“课程要讲好、学生的辅导要搞好、师生交流要搞好。”在这三点上,胡嘉仲和张礼一拍即合。于是,他们想到了在线答疑课。
张礼把周六上午9:30至11:30定为答疑课,第一次答疑课是首次在线教学的次日,采用学生自愿参加的形式。原本担心人少冷清,可在讲课的进程中,学生纷纷扫码加入,提问络绎不绝。第一堂答疑课,张礼上得很满意,“学生们问的问题,有的是学习中的难点,有的是背景问题,还有一般的问题,这说明开答疑课是很有必要的”。
言及于此,这名勇于改正“缺点”的老教师会心地笑了,似乎心里的“疙瘩”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