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30 8:55:53
选择字号:
爱而不宠,高校做到了吗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高校关爱学生的方式正在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本该有的服务被以独立的名义取消了;另一方面,高校向学生提供了一些不太必要的服务,把学生变成了“特权群体”。

时值春运,不少高校都爆出类似新闻:

大学开设“回家”大巴,免费送学生去火车站。大学里安装火车票取票机,方便学生快速取票。甚至火车站工作人员为了学生买票方便,专门入校帮助学生买票。

当然,能够享受类似待遇的,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农民工回家过大年”开设返乡专列,几乎年年成为宣传点。

只是,随着火车票购票系统不断信息化,在买票一事上,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得到帮助理所应当,而大学生不仅享受提前预订学生票的优待,还在网络操作上有优势,更应该被归类为强势群体。

关爱弱势群体无可厚非,可为何对强势群体也倍加呵护,不禁让人难以理解。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大学生、教育专家,以求获解。

背后的动机是宣传

乘着电动汽车,由母校免费送至火车站,武汉某高校大学生张离的“回家之路”看起来很是洋气。这在他随手转发朋友圈的帖子上得到了印证,很快朋友们的“赞”、各种羡慕之声,让他的虚荣心迅速膨胀。与此同时,赞助企业也理所当然地完成了一次广告宣传。

在学生群体当中,享受母校活动带来的便利,自然是“很受用”。因此,张离也很感激母校拉来的赞助活动。

要说有什么“不好”,“只是这感觉有点像‘三月的雷锋’,‘三月雷锋来四月雷锋走’,完成一波宣传之后,还会不会有下次?”张离问道。

对于宣传的质疑,还体现在他与记者分享的另一个故事中。某高校组织的一次送站活动,也许是因为运量有限,这所高校采用了“抽签制”,即中签者才能坐学校的免费大巴去火车站。中签者不仅仅是幸运儿,当天校领导还亲自送别、赠送大礼包。而此时,受邀的媒体也恰到好处地记录下了校领导关爱学生的场景。

“更像是策划好的一出宣传。”作为旁观者,张离评价的同时,忍俊不禁。

实际上,为了制造新闻,传递对学生所谓的关爱,高校近年来没有少做“画蛇添足”的善事,有些事甚至“互相打脸”。

比如,新生入学期间,一些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的独立性,要求学生独立报到,拉警戒线把家长和学生物理“隔离”,打出横幅“规劝”家长放手,开通网络报到方式鼓励学生自己操作等。更有甚者,取消了到火车站迎接新生的环节。

“高校关爱学生的方式正在走两个极端:一方面,本该有的服务被以独立的名义取消了;另一方面,高校向学生提供了一些不太必要的服务,把学生变成了‘特权群体’。”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大学本质把握不清

在如今的互联网用语中,“宠”学生,似乎已经变为一个褒义词。背后的隐喻是,高校某一人性化做法,深受大学生欢迎。

譬如毕业季,高校为毕业生准备“上车饺子”,校长献歌为毕业生送祝福。像这样的“宠”学生,人们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宠”的花样上,而忽略了“宠”的动因。试想,如果大学校长动不动就来献歌一首,是否会有“不务正业”之嫌?

这种缘由不正的“宠”,在高校里并不少见。

如一些高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打造家校互动,制定章程,遴选家长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并把它提升到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高度。

采访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这是中学教育的延续,并非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关注学生,更应该关注他们怎样独立成长,而不是包办、代替。”

之所以不时有这样的新闻曝出,在储朝晖看来,在于一些高校对大学本质把握不清,淡化了大学本应该突出的品质、精神,而在偏离大学本质较远的方面,过度炫耀、做了很多“花样文章”。“对高校而言,影响其按大学方式实现自身使命;对大学生而言,其独立性的培养、人生使命的认知都会被干扰。”

如今“晒”文化流行,大学也深谙此道。以关爱学生之名,行宣传之实。“怎么吸引眼球怎么炒作,反而显示出大学的浅薄。”储朝晖说。

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生要成为独立的行为人,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在高校就按高校标准要求他,在社会上就按独立公民的标准要求他。”熊丙奇说。

这一原则听起来简单,但是一些高校往往把握不清界限。

熊丙奇指出,首先要明确高校职责,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要按照自身的定位、人才要求,把学生培养成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才。“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性、责任心、合格的公民,这是高校管理和服务的出发点。”

那么,“大学应该把更重要的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放在与大学价值相一致、大学责任相一致的方向上,回归大学本真”。储朝晖说:“最重要的关爱是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成长服务,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治、自主管理。”

熊丙奇认为,在高校与学生之间,高校还应搞清楚能够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他举例说,高校与学生宿舍的关系,本质上是服务关系,是房东与租客的关系,高校本应该想着如何提供更好的宿舍环境,让学生们感到住宿舒适,而不是动辄对学生住宿作若干限制。再如,一些高校禁止外卖进入校园,更多是出于管理考虑,而并没有从服务角度多作思考、改善。

同时,高校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一些不应包庇的行为,不能过度纵容。

记者了解到一个案例,某研究生临毕业却拒绝写论文,以极端方式相逼导师,无奈之下,导师只能帮他写论文,“放”他毕业。

“这也反映了国内高校没有实行依法治校,厘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熊丙奇说,在国外此举涉嫌威胁、恐吓,高校应该马上报警,按法律追究责任,并没有什么好通融、同情之处。

关爱学生如何做到张弛有度,部分高校恐怕真得从买火车票、返乡等小事做起,好好补课。

《中国科学报》 (2019-01-30 第2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