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6/6 10:12:50
选择字号:
生物基质育苗助力东北水稻产业

 

当前,东北地区水稻多采取旱育苗方式,苗床土多来源于园田土和山地林下土,取土会严重破坏植被。据测算,水稻种植面积6000万亩,每年需取土604.3万立方米,相当于6043万平方米耕地10公分表土,相当于9万多亩优质丰收农田变成劣质的低产田,东北地区水稻大棚育苗存在着用土量大、取土难,育苗土质量不稳定,苗期病害多等问题,严重制约水稻产量、质量的提高,影响水稻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江志阳介绍,2016年和2017年,团队分别承担了沈阳市“泥炭基质研究与产业化”和“生物活性育苗基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的科研项目。该项目基于东北地区水稻、蔬菜个育苗现状,以泥炭(草炭)为基本组分,以畜禽粪便、秸秆、菌糠、功能微生物等为基本配料,研制出以水稻、花卉、草坪、屋顶绿化及土壤改良专用等功能性基质及相关配套产品,进行示范推广,为区域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奠定基础。

江志阳表示,利用该技术生产的生物活性育苗基质,具有增强作物免疫力、防病、促生根、苗床温度较常规提高1℃、根系氧气充足等特点,经过微生物转化后的生物活性基质,没有草籽和病原菌,呈弱酸性,适合水稻育苗。该技术全部替代土壤、同时减少泥炭用量70%、生态环保、秧苗返青快、适合集中化育秧等特点,有效解决我国东北地区水稻育苗取土难、好苗难的问题。

以辽宁地区560盘/公顷育苗为例,生物活性育苗基质总费用约为644元,折合每盘1.15元。传统育苗总费用约为543.2元,折合每盘0.97元。生物活性育苗基质省去了取土1500千克,保证秧苗质量,秧苗平均提前5~7天达到三叶一心的插秧标准,更加适合各种方式插秧。

2017年至今,运用该成果累计技术应用企业4家,编写企业标准一部,地方标准一部,累计生产生物活性育苗基质3.5万吨,水稻种植面积3.3万公顷。目前,该科研团队还在继续研发苗期病害的微生物菌剂稳定性研究,以达到生物制剂对化学制剂的完全替代。(秦志伟)

《中国科学报》 (2018-06-06 第7版 产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