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佳雯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各大媒体记者和往年一样早早守候在代表们乘坐的大巴车到大会堂必经的广场上。随着开幕时间接近,记者们在寒冷中不断跺踏的脚瞬间转换成飞奔状态:代表们出现了。
整个广场瞬间沸腾起来,原本零零散散的媒体人迅速围成一个又一个圈。这边是全国人大代表、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边缓慢前进边叮嘱记者注意安全;那边是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进入会场途中被记者围在了草坪。
作为科学记者,我们经常吐槽,科学家群体很少获得这样的关注,似乎科研人员缺少“自带流量”的气质。一些媒体曾问:为什么科学家成不了“明星”?
看到科技企业的领路人获得这样的关注,我倒觉得这与科学家被关注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企业”这个词出现了48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间,“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绝非一句空话。一个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如今我国科技企业呈现出的蓬勃发展背后,隐含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推动作用。正是这些举措,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主体,让科学家站在科技企业背后,甚至以自身成果为基石创立科技企业,让束之高阁的成果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所以,如果科学家没有站在聚光灯前的意愿,那么,这些科技企业的“大佬”多被围堵点也挺好。这至少说明,大家对科技深刻影响经济、民生的感受是清晰的。
《中国科学报》 (2018-03-0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