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1/24 9:33:22
选择字号:
26秒生死考验 杨利伟说这个意外让他濒临死亡

 

央视网消息:说到中国人的飞天梦,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飞天人。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这支特殊的队伍就成为人们眼中的飞天梦之队。20年来,神秘的太空已经见证6次11位中国航天员的身影。这个英雄的群体也为我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浩瀚宇宙太空,第一次迎来了中国访客——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征战太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验证空间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挥舞国旗,以豁达自信的一小步,实现了中国人与太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12年,神舟九号,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员刘旺以高精度的完美表现,一次对接成功,叩开了中国首个太空家园的大门;
 
 
2013年,神舟十号,首次开展太空授课,航天员王亚平站在世界最高讲台,在数以千万计青少年的心底,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2016年,神舟十一号,首次实现中期在轨驻留,航天员景海鹏、陈冬33天的太空之旅,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断突破,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这是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留给世界的深刻印象,然而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中国航天员20年的拼搏与坚守。在加入航天员大队前,他们都是有过1000多小时驾机经验的优秀飞行员。虽然太空与天空仅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却是天壤之别。
 
 
征战太空从来都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航天员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必须在飞天前跨越一道道高强度训练的难关。让人头晕呕吐的转椅训练,让人极其疲劳的模拟失重水下训练。而挑战超重耐力的离心机训练,则是每一位航天员脑海里最深刻的共同记忆。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相当于8个自己的重量压在身上,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
 
然而,具备过硬飞天本领,并不意味着飞天之路就像预想一样的顺利。2003年10月15日,这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天,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首飞成功。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是杨利伟神情自如的英雄形象,然而这背后是杨利伟刚刚经历了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生死考验。在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当杨利伟正承受数倍于自己身体重量的巨大过载压力的时候,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二者叠加在了一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特级航天员杨利伟说:“就像在我周围放的都是敲锣打鼓,振动得你受不了,有一种像濒临死亡的这种感觉。一是你觉得你用不上力量,二个就是你有点要过去的那个意思。”
 
 
首飞意味着要用生命去探索许多未知的风险。杨利伟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来势汹汹的26秒低频共振考验。凯旋后,他把这个意外情况及时反馈给了航天科技人员。经过技术攻关,从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低频共振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现在,航天员们正在按照计划,展开新年度空间站工程任务学习训练,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我们祝中国航天员再创辉煌。为中国航天加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