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张行勇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7/18 16:11:33
选择字号:
放归林麝:为秦岭生物多样性添彩

 

林麝,又名“香獐子”。因为雄麝所产麝香有“软黄金”之称,自古就是珍贵的中药材,属于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由于麝香市场的巨大需求和价格的诱惑,林麝野生资源急剧减少。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野生林麝仅2万头左右,这和建国初期的250万头相比相差甚远。那么,如何能够让野生林麝的数量得到快速增加呢?有没有办法增加林麝的种群交流呢?日前,国家林业局保护司、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科学院主办了“林麝首次野化放归”活动,13头新生人工繁育仔麝被作为种源进行了野化放归,奔入秦岭林海。

“林麝是秦岭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对生态链完整性十分重要。目前野外种群数量枯竭,放归是为了回复野外种群、野生态系统的完整。”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李保国这样表示。

亟待拯救的林麝

林麝与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金钱豹共称“秦岭六宝”,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乱捕滥猎,林麝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全国野生林麝分布于四川、陕西、西藏等14省(自治区)。其中,陕西野生林麝数量在4000-4500只左右。

近年来,陕西大力发展林麝人工养殖,加大林麝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引入北京同仁堂、福建片仔癀等著名医药企业来陕投资建场,林麝产业步入科学化、规模化快速发展轨道。

中科院西安分院党组书记、陕西省科学院副院长杨星科介绍,“十二五”期间,在陕西省林业厅和一些地市的支持下,依靠陕西省科学院科技支撑,通过共建的陕西凤县林麝科学研究示范基地,科技专家团队围绕林麝规范化养殖综合技术、林麝主要疾病种类、流行规律、临床症状和综合防控方法等开展攻关研究,以及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极大地促进了陕西省林麝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截止2016年底,全省林麝存栏量1.2万多头,居全国首位。当前,林麝养殖业也成为秦巴山区濒危野生动物生态保护与实现精准扶贫的特色生物产业。

“但是,林麝人工饲养繁育中,存在的品种种质混杂、退化与疫病频发等问题,其根本都是至今还没有解决的种源问题”,陕西省科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林麝首次野化放归活动就是开展攻克林麝野外资源保护与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难题的科技攻关项目。

系统性的放归训练

人工繁育的动物品种,要放归野生环境,要确保其适应和原本人工放养状态完全不同的环境,是一件非常负责的事情。为此,负责提供科技支撑的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准备工作。

2016年9月,科研人员挑选15头体检合格的林麝,其中13头为新生仔麝作为野化放归种源,进行半散养野化试验。

“在林麝野化放归的准备和训练中,我们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林麝野化放归后面临秦岭里面的花豹、豺狗等天敌的威胁,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把人工食料转换为野生的食物。我们期望放归后林麝能躲避天敌,吃到自己心爱的食物,回归自己的家园”,李保国表示。

科研人员首先在凤县林麝科研基地建立野化训练场,先将集体饲养变为单独饲养,创造野外生活环境,在半散养区内模仿小溪流,引导林麝饮用自然流水;在区内种植一些放归地林麝可食叶的树木,供其采食和乘凉,逐渐降低放归个体对人工饲养的依赖性。另外,他们还特意训练林麝采食一些药用植物,帮助林麝放归野外后减少由于寄生虫等疾病引起的死亡。

其次,科研人员还耐心训练林麝躲避各种天敌。除了人为模仿天敌训练林麝躲避外,他们还将豹子、青鼬、黄喉貂、野猪的尿液和粪便涂抹在相应的标本上,放在林麝活动频繁处,通过红外线视频监测,观察驯化林麝发现模具的反应。另外,还通过食肉动物、猛禽的叫声,人为驱赶林麝,观察其反应能力,使放归的林麝具有躲避天敌的能力。

后续监控将持续一年

经过一年的驯化后,13头林麝在宁陕县宁东林业局响潭沟附近进行了放归活动。。这里曾经也是野生林麝的栖息地,森林覆盖率达到94.5%,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森林环境和气候条件,而且远离居民区和交通要道,能够避免人类活动对林麝造成惊扰。

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唐周怀表示,林麝放归是反哺自然拯救的举动,对促进秦岭地区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还将继续跟踪放归林麝的生存状况和繁殖状况”。放归后,陕西省林业厅将通过林麝佩戴的GPS项圈定位追踪、自动感应红外相机技术、跟踪观察、样方调查等方法对放归林麝进行放归后的科研监测,以了解林麝的生境选择、活动规律、繁殖、疾病与寄生虫等方面情况。

“野生动物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对生态的保护。通过人工种群反哺野外资源,这对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动管处处长张德辉表示。

据了解,科研人员的后续监控将持续一年,因为对于被放归的林麝来说,冬天食物短缺,大型捕食动物出没才是考验生存的最艰难时刻。

“后续监测简单来说就是看看林麝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繁殖?能不能建立起种群?一旦出现了问题,就要研究相应的预案,这不仅仅是为了林麝的野化放归,也是为大型哺乳动物放归积累经验。”李保国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林麝这个代表性物种的成功野化放归成果,促进秦岭地区生态平衡,为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一些科学理论,也希望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来,提高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