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喜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30 10:14:45
选择字号:
读书:中国不乏美味的“深夜食堂”



 

国内拍摄的、由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在相关网站的评分很低,不过不妨碍其成为热议的话题。这部剧最大的槽点,是这个深夜食堂里的美食——泡面、鱼松饭之类的,是中国人日常的饮食吗?虽然翻拍自日剧,但那些美食换成我们熟悉的、接地气的或者让人惊艳的行不行?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稍稍了解中华饮食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过,对中华饮食最了解的人,除了制作者外,美食家,作家、学者中也不乏其人,这些老饕们不仅津津乐道于吃,还写了不少讲吃的书,在他们笔下,有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和浓浓的情谊。

“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可荤不可素者,葱韭、茴香、新蒜是也。可素不可荤者,芹菜、百合、刀豆是也。”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是教科书级别的,作为一名美食家,食单是他40年美食实践的总结。以文言随笔的形式介绍了326种南北菜肴以及美酒名茶。

从袁枚始,可以列出一长串文章大家的食单。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的《五味》、邓云乡的《云乡话食》等等。

新世纪以来,赵珩的《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在国内一经问世,就在出版界掀起一股出版美食书之风。作家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或人或事或风物或名胜或花絮或掌故,一概与吃相关。

《豆腐干絮话》讲到了南京、扬州的煮干丝,《西安稠酒与泡馍》捎带脚还提到贾三灌汤包,《忆灶温》写出陈梦家先生喜欢隆福寺街上二荤铺中的炸酱面,等等。“许文涛的核桃酪是一绝,这道点心是选用质优的大核桃先去硬皮剥出核桃仁,再细细剥掉核桃仁外的嫩皮,捣碎如泥……吃到嘴里有核桃香、枣香,又糯滑细腻。”读到这里,已觉满口生香。

“中华谈吃第一人”唐鲁孙,是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关键是,他吃了,还会欣赏;叫好了,还能记住。他写了10多本有关饮食的书,都是退休赋闲后的回忆,隔了几十年,哪一年在国内哪个城市哪条街的哪家店吃了哪位厨师做的哪道拿手菜,都记得一清二楚,且各大菜系一锅端。既有大餐厅的华筵残炙,又有夜市路旁摊的小吃。

他在书中回忆道,“早年家里雇用厨师,试工的时候,试厨子手艺,首先准是让他煨个鸡汤……最后再来碗鸡蛋炒饭,大手笔的厨师,要先瞧瞧冷饭身骨如何,然后再炒,炒好了要润而不腻,透不浮油,鸡蛋老嫩适中,葱花也得煸去生葱气味,才算全部通过,虽然是一汤一菜一炒饭之微,可真能把三脚猫的厨师傅闹个手忙脚乱,‘称练’短啦(称练两字北平话考核的意思)。”

和唐鲁孙一样,他们细细追忆当年的吃喝,一碗打卤面,一碗豆汁,青菜萝卜不失雅致,还有白菜、粉丝、豆腐、五花肉、鱼鲜等等,写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个时代,一段私人生活史,吃喝八卦、市井风俗、逸闻掌故,无不在其中。正如台湾作家林文月在《饮膳札记》中所说,其乐趣“往往在于饮膳间的许多细琐记忆当中。岁月流逝,人事已非,有一些往事却弥久而温馨,令我难以忘怀”。

美食家的作品还有不少,港台的像逯耀东的《肚大能容》、刘枋的《吃的艺术》、蔡澜的《寻味》、焦桐的《暴食江湖》、唯灵的《唯灵食趣》等,国内有二毛的《妈妈的柴火灶》、殳俏的《吃,吃的笑》、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等。

他们的文字里,有“深夜食堂”需要的人情和温度,随意摘取几个片断,就能上演一段美味的“深夜食堂”故事。(喜平)

《中国科学报》 (2017-06-30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