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保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7/11/1 16:06:47
选择字号: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完成 首次穿越多个航道打造“冰上丝路”

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

盛夏酷暑中向北进发,穿过白令海峡后进入北冰洋,之后进入北极圈等目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科考任务,之后踏上归途,在瑟瑟秋风中回到上海。这是人们所熟悉的中国北极科考年度例行节奏。雪龙号科考船正是踏着这样的节奏,完成了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近日凯旋。

据海外网11月1日报道,本次科考取得了引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国家海洋局10月13日发布的总结报告中,将本次北极科考成就概括为四个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并在北冰洋公海区开展科学调查;首航北极西北航道,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海洋环境和海底地形调查;首次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监测。正是这些“首次”将中国北极科考推上了新的发展水平,为人类认识北极,推进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和平利用与保护作出了新的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本次科考实现首次穿越中央航道和首航西北航道,无疑为“冰上丝路”的开拓,为“一带一路”的拓展和新的开放格局的构建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实现北极三航道全通过

仔细分析上述“四个首次”不难发现,北极航道探索是本次科考重点难点和成就所在。在北极三条航道即东北航道、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中,本次科考,雪龙号成功实现了对后两者的首次穿越。正是在此基础上,雪龙号完成了首次环北冰洋航行和相关科考工作。

北极航道是穿越北冰洋、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最短航路,是东亚地区通往北欧和北美,北美通往北欧的捷径。其中,东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离岸海域。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以白令海峡为起点,向东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离岸海域,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直到戴维斯海峡。中央航道位于公海,从白令海峡向北极方向进发,长约2500公里,包含了北极点及其附近的公海海域。

早在2012年第五次北极科考,雪龙号就首次成功穿越了北极东北航道并进行了科学考察,中国至此实现了北极三条航道的穿越和科考的“全覆盖”,获得的相关航道信息和水文洋流等数据对于沟通几大洲贸易的世界航运业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解冻、冰雪消融,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出来。据航运业人士计算,北极东北航道航行,比传统的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线节省约1/3的时间和航程,不仅可大大节省燃油等成本,提高航行周转率,还可以减少苏伊士运河通行费用,避开季风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困扰和海盗袭扰等。实际上,雪龙号首航东北航道后,中国已有数航次商船经此航道抵达欧洲。俄罗斯看到了东北航道带来的发展机遇,邀请中国共同开发北极航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

随着北冰洋海冰持续消融和航运技术进步,北极航道通航季节不断延长,包括西北航线和中央航线在内的北极通航条件不断优化,将大大促进洲际间的互联互通。

摸清北极微塑料垃圾家底

雪龙号“首次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监测”,这是中国极地科考工作者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重要行动。就海洋污染物来说,塑料垃圾占了超高比例,其中有些塑料垃圾虽然经过长期降解,成为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但对海洋生物的危害仍然很大,它们被一些科学家称为“海洋PM2.5”。

全球每年会有成百万甚至上千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海洋生物误食渔网等塑料垃圾导致死亡的情况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为弄清楚“海洋PM2.5”在北冰洋目标海域所造成危害状况,科考队员在环北冰洋各海域共完成近20个站位的海洋微塑料表层水体拖网作业,采集了30多个站位的表层水体中的微塑料样品,并获得近30组海漂垃圾监测数据。本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穆景利介绍说,本次关于塑料颗粒危害状况的科考侧重点是其在环境中污染程度和分布。通过实地海洋生物考察,科考队已经在很多海洋生物中检出微塑料,比如贝类、软体类生物,它们中相对含量是比较高的。一些小的塑料颗粒会进入一些海洋生物的组织、器官,引起一些病变。

除了海洋微塑料,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进行的海洋人工核素的考察工作,也是中国首次在北极开展的业务化调查项目。科研人员一共获取了42个站位表层海水和20个站位深层海水的人工核素样共130份;采集了49份其他新型污染样品。本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于涛介绍说,海洋放射性物质的一个特性就是,人类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对它的污染进行防治,它会在海洋生态环境中长期存在。全球的大洋是相通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污染物质,都会随着洋流运动在大洋中污染扩散。通过对样品的分析,可以获得北极放射性污染的基础性数据,弄清楚污染的家底,为国际社会共同治理奠定基础。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行进路线透露显露图

推进北极科考国际合作

中国本次北极科考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据参考消息网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注意到北极航道拓展对于外贸大国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认为其一旦完全开通,将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资本流动以及能源开发产生深远影响。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机构资深研究员兰马克认为,中国在北极航道的海运规划,将成为“冰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这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合,有望带动一些沿线国家的港口公路等基建。他判断,俄罗斯、挪威等国都将因此受益。

加拿大有关方面高度赞赏中国雪龙号此次科考航行并向媒体证实,几位加拿大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科考活动。而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报告称,雪龙号试航西北航道期间,共有3名加拿大科学家参加海底地形地貌合作调查,按照双方达成的调查细化方案实施,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并建立了沟通渠道,为后续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极地科考一如既往地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就是在合作基础上于2004年在挪威斯瓦尔巴德岛建立的。随后,中国在亚北极地区与冰岛合作,在该国建立了中冰极光联合观测台,与格陵兰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推进在北极科研合作。互派科学家参与对方项目是中外北极科考的重要形式,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副主任夏立民介绍说,中国第一次北极科考就有7名外国科学家参加,当时在浮冰上插了一长溜参与国的国旗。中国科学家加入外国考察队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他们搭乘其他国家的考察船与外国同行一起工作生活,合作亲密无间。数据共享是中国参与北极科考国际合作的另一种形式。随着中国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研制和投放了众多科研设备,采集了一大批科研数据,这些考察数据已经全部加入到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数据库中,供全球科学家共享。

文心:让“冰上丝路”成为“黄金水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新的角度看世界,我们会产生可能完全不同的感觉。事实正是如此,观察这个星球,当我们从习惯了的东亚视觉中心改换为北极上空鸟瞰,就会惊异地发现,东亚区域与北欧和北美洲其实很近,并不像印象中那么遥远。无须横跨浩瀚的太平洋,也无须穿越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通过苏伊士运河甚至绕道好望角,只要沿着北冰洋边缘或者横穿北冰洋就可以实现东西方互联互通。

在当今全球货物贸易空前活跃的时代,这种观察视角的变化与新航路的开辟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传统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贸易纽带,那么北极三航道则是把东西方在新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冰上丝路”,它们既是传统“丝路”在新时代的自然延伸,又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之一。

人类对北极航道的探索和开辟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故事。早在16世纪,欧洲探险家就致力于寻找欧洲直通亚洲的航线,经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艰辛努力,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被证实并打通。然而彼时所谓的“打通”仅仅表明船只历经千难万险后可以成行,而旅途充满各种风险挑战。要真正成为“冰上丝路”和“黄金水道”必须进行沿途水文、地质等科考,找到破解高纬度航行遭遇的特殊困难的方法。而这正是中国雪龙号勇闯北极的重要使命之一。通过第五次和第八次北极科考,雪龙号已经实现了北极三航道的“全通过”并对沿途进行了大量科学考察,为“冰上丝路”的开辟和建设,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

全球气候变暖虽然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但已经成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而北极升温、北冰洋增暖,海冰快速减少等在客观上为北极航道的开辟和建设创造了条件。在全球互联互通需求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北极科考事业的发展,中国将对增进人类对北极的认识,开发利用北极航运资源,建设国际普惠的“冰上丝路”作出突出贡献。同时,以“冰上丝路”的开拓和建设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贸易强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