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说科技全是好的或坏的,而要看其应用在哪些领域。现实生活中,使用科学的人肯定会有政治目的、阶级立场,但科学本身没有罪
■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讨论,相反讨论才是有益的。所以,要允许大家发表不同观点,但同时更要讲清楚观点背后的依据是什么
近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做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浦讲坛”。演讲间隙,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愿望是造福人类,而不是伤害人类。很多复杂的科技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理性对待、协力解决。
记者:您曾经说过,“嫦娥三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是中国最高智能的机器人。
欧阳自远:2013年底,“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月球车软着陆月球,月球车在多个探测点开展探测工作,测月雷达、全景相机、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成像光谱仪均获得了有价值的科学探测数据。
就月球探测来说,由于距离太远,无法通过遥控的方法实时发布指令、处理反馈信息,所以我们的月球车有自主的功能。例如,着陆月球后,月球车可以自主从着陆器上走下来;在月球表面走了一定距离,可以转过身来。这些都要求它能够自主判断,要有智能。
“嫦娥三号”月球车是当时我国最高智能的机器人。这包括,能完全自主导航,可以根据全景照相机拍到的四周情况,自主决定走哪条路、怎么走;可以自主避障,前面有大石头挡路,过不去了,知道怎么避开这个障碍;还可以自动上坡下坡,等等。
记者:有人预言,未来5年至10年内,人类在工业、服务业中会大量使用智能设备。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欧阳自远: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危害或威胁。例如,原子能技术应用可以为人类造福,包括建核电站提供能源;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等生产、生活和文化事业,能有效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但是,它的放射性确实也有很多坏处,如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损伤等。
所以,关键是看科技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怎么应用科技。不能说科技全是好的或说坏的,而要看其应用在哪些领域。现实生活中,使用科学的人肯定会有政治目的、阶级立场,但科学本身没有罪。总的来说,科技为人类造福是一个大的方向。
作为技术发展本身,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的某些劳动,有什么不好呢?比如,探月中需要无人驾驶的月球车进行科学探测; 将来在月球的恶劣环境下,建设太阳能发电站,建设月球基地,还要使用智能机器人。又如,日本核泄漏事故之后,很多机器人去进行现场清理。这种背景下,让机器人干活不是更好吗?这些都是科技应用的积极方面。
事实上,问题并不是单纯地产生在科学技术领域,而是产生在科技应用后带来的社会后果上。不是把责任推到科学家身上、把板子打在科技身上就能解决的。
记者:史蒂芬·霍金曾经断言:“100年内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2015年,一批硅谷的科学家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提醒人类务必提前阻止悲剧发生。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欧阳自远:对于新的科技,科学界内部往往也会有不同看法。例如,转基因就争得一塌糊涂,到底是好还是坏目前还在争论。所以,需要讨论、需要关注、需要通过争论来推进科技发展,以及把科技发展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展示得更充分。
霍金说过很多话,如“千万不要跟外星人接触”“外星人将统治这个世界”。我对他的讲话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为什么非要100年呢?凭什么要取代人类?你要讲点理由啊。可能霍金有大量科学论证,只是我们不知道。但讨论的关键不是谁秉持什么观点,而是为什么会持有这个观点。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讨论,相反讨论才是有益的。所以,要允许大家发表不同观点,但同时更要讲清楚观点背后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应该理性而客观地看待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
对于智能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话题,我不敢评论是或否。也许,是或否都有它们的理由。我的观点绝对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而是鼓励通过讨论更好地找到一条道路,去引导人工智能的发展。总的来说,我感觉,一要发展人工智能,这是一个趋势,谁也没办法限制;二是人们要共同关注,考虑到它有某种风险,同时要予以规范。当然,我们一定会维护人类社会的安全及持续发展,这是人性之所在,无需过分忐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