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21 10:25:11
选择字号:
安芷生院士:科学研究需要信念

 安芷生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冰期—间冰期变化是解释第四纪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经典理论。安芷生团队基于中国黄土和其他生物地质记录的野外观测和大陆环境科学钻探的研究,将野外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和过去亚洲季风变迁的动力学,解析了亚洲环境变化的机理,得到国际认可。

■本报记者 韩天琪

作为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的两个个人获奖者之一,安芷生院士已经在地球科学领域从事研究工作50余年。

安芷生是我国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他1941年生于安徽六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

瞄准人类需求大方向

1961年,安芷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后,师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从事第四纪地质及自然环境变化的研究。

“第四纪是人类地质历史时期最年轻的时代,大约在距今260万年。这一地质历史时期与气候变化、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安芷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今天的自然环境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安芷生强调,“今天西部和黄土高原的状况是长时间尺度自然环境变化演变的结果。我们今天要治理它,还是要遵循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安芷生的研究兴趣也拓展至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相融合的新领域,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作出了贡献。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环境变化的,而地球系统科学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怎样进一步将环境变化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怎样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环境变化相联系等是我近些年思考的问题。我的研究方向也因此有较大变化。”安芷生讲述道。

关注气候和环境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冰期—间冰期变化是解释第四纪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经典理论。安芷生团队基于中国黄土和其他生物地质记录的野外观测和大陆环境科学钻探的研究,将野外观测、实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和过去亚洲季风变迁的动力学,解析了亚洲环境变化的机理,得到国际认可。

“上世纪90年代,我跟我的团队提出东亚的环境变化,尤其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环境变化,包括黄土堆积、湖泊涨落、雪线变化、海面温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安芷生主张,亚洲季风是中国中东部地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

“夏季的降水增加和温度升高致使植被蓄度增加、土壤发育,而冬季风的加强则带来沙尘暴和粉尘堆积,形成黄土。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可视为东亚季风的产物。”安芷生说,这个结论现在看来很简单,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得出这个结论也是不容易的。这种观点至今还在影响学术界。安芷生认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的现今自然环境是亚洲季风—干旱环境系统长期耦合演化的结果,它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生态环境修复应遵循自然演变和植被分带的规律。这为我国西部,特别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背景理论。

从兴趣出发坚持不懈

师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安芷生坦言,刘东生对其学术方向的指引和基本功的训练使其受益终生。“刘先生认为研究气候变化时,时间和年代的概念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时间和年代的概念,研究就会缺失坐标。同时,要意识到气候确实在变化而且有其规律性。”安芷生说,在对这两个关键问题的认识上,刘东生对其影响很大。

除此之外,安芷生扎实的实验室基本功训练也得益于刘东生的培养。“刘先生把我放到各个实验室去做实验,所以我的基本功比较好。我做过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做过地球化学分析,甚至做过孢子花粉的鉴定。”

这些,也成为安芷生日后培养新一代科研人员时所坚持的。“我强调学生还是要把基本功练好,要会做实验,要懂得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把这些做透了,才有可能持久地从事研究工作。”

刘先生的做事风格也给安芷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刘先生做野外工作非常认真,另外,他比较善于捕捉新事物,能及时掌握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

如今也是桃李满天下的安芷生认为,年轻人做科研还是要从兴趣出发,坚持不懈。“地学基础研究,牵涉到时间尺度长、空间地域广、资料量庞大的复杂系统。如果没有兴趣是很难做得好的。只有有了兴趣,作研究才能持之以恒。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有一种信念。”

在安芷生看来,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对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他自己就培养了1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社会和历史是在前进的,100个人中有七八十人是为了饭碗和生存而工作,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相信其中还有一二十人,甚至三五个人是凭着兴趣,为了发现科学真理而工作。”安芷生坚信历史是前进的,历史的浪潮是不可阻挡的,总有一批奋斗且孜孜不倦的人会涌现出来。

《中国科学报》 (2016-03-21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