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过去一年里,我国嫦娥工程二期“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月球车首次在月面实施“巡天、观地、测月”的联合科学探测,陆续收获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和丰硕的科学探测成果,我国深空探测的进展令人振奋。
俄国“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向外探寻着生存的空间: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自1958年开始,中国的月球探测经历了长达三十五年的跟踪调研与综合分析月球与行星探测的进展与成就,开展了各类地外物质、阿波罗月球岩石和火星陨石研究,出版了《月质学研究进展》和《天体化学》专著等。相继1993年至2003年,又经历了十年的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系统科学论证,包括中国实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首次月球探测的工程目标、科学目标与技术总要求等。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的首次月球探测的实施方案。
2007年,“嫦娥一号”作为首颗探月卫星,取得了全月球的影像图,月表物质成分和近月空间环境,首次获得月球土壤层内氦-3资源的分布与资源总量。
2010年,“嫦娥二号” 发挥了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提交了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球地形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测绘了嫦娥三号着陆区1米分辨率的高精度地形图,为嫦娥三号的成功软着陆月面奠定基础;相继嫦娥二号飞向日-地L2位置,235天监测太阳爆发活动;随后嫦娥二号飞离地球700万千米,与“战神号”小行星交会,精确测定小行星的形状、大小与运行轨道。当前,嫦娥二号成为一颗人造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行,飞离地球数亿千米。
三年前,“嫦娥三号”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着陆器和月球车软着陆月面,开展“就位”和“巡视”联合探测的国家。
2017年,“嫦娥五号”就将启程,在月面铲取和钻孔取样并带回地球。为了这一天,我们正组织全国的研究团队正抓紧搭建实验室,只要月球样品一到,就可以马上开展各类分析研究,他们要为国家发现更多的月球奥妙。
2018年,嫦娥四号的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对月球背面开展联合探测,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月球背面,人类也没有实施过月球背面的专项科学探测,预计将获得一系列新的探测成果。
中国人有能力飞得更远。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进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之际的2020年,我们将要首次探测火星,实施火星轨道器与火星车的联合探测。开展火星生命信息的探寻,火星空间与表面环境,火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物质组成、地下水分布、内部结构与演化过程的探测和研究,为人类改造火星成为第二个生命的栖息地——再造一个“地球”积累科学依据。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深感幸运,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拉动深空探测工作者不断前行。真切希望有关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投入到嫦娥工程和探索宇宙奥秘的行列中来,共同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美好前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作出历史的贡献。(作者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中国科学报记者甘晓整理)
更多阅读
“玉兔”圆梦:等待接续月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