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晓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0/20 10:19:35
选择字号:
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源应当来自哪里

 

■卢晓东

最近,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那就是“世界一流中学”( “我们要有世界一流中学”,见《人民日报》2016—10—10)。这个新概念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衍生概念。文章中明确了这一点,并且打了一个比喻:“统筹推进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经成为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问题随之而来:大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要世界一流,中学是否也要世界一流?”文章题目《我们要有世界一流中学》,显然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肯定回答。这是非常重要的提法,值得认真对待。

首先,我们从逻辑角度对“世界一流中学”进行分析。上文引用的推断类似一个三段论,是从已知陈述推演出新陈述。三段论的前提一——“大学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中学是大学的基础”是真的,难以否认;但是我们需要三段论的前提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源,只能来自世界一流中学”也为真,才能推演出真的结论三——“我们要有世界一流大学,也要有世界一流中学”。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源是否需要以“世界一流中学”为基础呢?

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取得的共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源需要具备多元化特征,包括中学特征、家庭父母教育背景特征、城市和农村特征、性别特征、民族特征、经历特征,国际化特征、年龄特征的多元化。一流大学招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成大学内部不同背景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例如,一流大学的生源需要来自城市中学,也需要来自农村中学,中国一流大学必须承担弥补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的重要责任,同时促成城乡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基于教育部“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以及自己的“筑梦计划”,北京大学校本部2016年录取农村生源学生达到489人,比例为16.3%。这些农村学生完全不会来自“世界一流中学”,但恰是这样的责任承担,恰是农村学生,才使北京大学更快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从这个角度看,如何促成农村中学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才是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密切联系的任务。

学生大学前的经历也是一流大学的财富。李克强总理是北京大学的骄傲,他大学入学前,也就是1976—1978年,担任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段经历使其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学习时的学习目标、动力、愿景以及他对理论问题的理解,都与从中学直接进入大学的18岁“孩子们”迥然不同。他的经历以及他对问题的看法因而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启发。世界一流大学也有特殊招生政策,努力促成生源年龄和经历多样化。北京大学自2006年开始曾与耶鲁大学有学生交换计划,耶鲁大学本科生到北大学习一年,一对一与北大本科生住在一间宿舍。2011年,耶鲁大学派来一名学生名叫夏马克,已经27岁了,这个主修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在中学毕业后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中学毕业后在服装店、网吧、电气公司、手机商店、汽车销售公司、投行工作。北大参加项目的学生和夏马克在一起,显得特别的稚嫩。元培学院学生林宬希完成了对夏马克的采访,写成了《迟到的大学》一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这些一流大学的招生政策,从而更加理解北京大学和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克强相互成就的独特经验。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在高考“唯分数论”制约下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帮助退伍军人、工人以及其他经历丰富的学生进入一流大学,如何促成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后有几年“间隔年”到社会中闯荡学习,才是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密切联系的任务。斯坦福大学最近提出的开环大学(open loop)方案,其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取消学生入学的年龄限制,使得进入职场的中年人和退休后的老人都可以进入本科学习,打破本科入学的传统年龄结构,促成校园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的新环境,促成斯坦福学生间形成强劲与持久的社交网络。

世界一流大学的生源应当来自哪里?世界一流大学生源确实需要以中学为基础,但却是以所有中学为基础,包括城市和乡村中学,包括重点、非重点中学,包括直接从高三升学的学生,也包括中学毕业后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学生。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绝对不能只来自“世界一流中学”。由于高考“唯分数论”的制约,由于高校自主招生数量和渠道的限制,高校实现生源多样化很困难,但方向非常清楚,就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扩大生源多样性,而非提前锁定高考高分学生的自主招生政策,并尽快研究开环大学发展在我国需要的基础教育政策、高效招生政策。

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一直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无疑,中学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是我们所需要的战略目标,但实现以上目标的途径值得认真研究,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汲取。重点中学是上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教育概念,这是一个历史概念。超级中学是在高考唯分数论下,由市场和行政力量共同促成的,其对教育生态的破坏非常明显,其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初步表明是负面的。超级中学是一个民间约定俗成的概念。在提升中学教育质量过程中,如何处理突出发展和平衡发展在资源和招生政策方面的平衡,不使“世界一流中学”成为“超级的超级中学”,仍然是高校和各级教育机关难以回避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6-10-20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