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9/21 10:19:55
选择字号:
科技杂谈:科学家当官怎么看

 

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消息传出后,在科技界引发一些议论,赞同的人很多,反对者也不少,认为科学家当官不是什么好事。

科学家当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近年来就有好几起。去年1月,55岁的中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出任科技部副部长;今年6月末,45岁的量子通讯科学家潘建伟担任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9月初,56岁的物理化学家包信和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科学家当官,到底好不好?

在笔者看来,对此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应一味倡导、鼓励科研人员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研而优则仕”。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科学研究更是如此,不仅有自身的独特规律,而且进展也是日新月异,在管理上不宜外行领导内行。当前科研管理中的许多弊端,诸如项目申请上的过度竞争、经费使用中的“打酱油的钱不许买醋”、成果评价中的“以论文论英雄”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管理者不懂科研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让一些既懂科研又有管理才能、既有公心又能担当的科学家出任科技部门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领导,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教育管理改革来说是好事。比如,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创办了北京生命研究所,在他的领导下,这个白手起家的研究所采用国际通行的科学家自主科研、国际同行评级、实验室主任年薪制等机制,创办十年来异军突起,涌现出邵峰、李文辉等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成为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所。再如,施一公在担任清华大学 学院院长期间,与饶毅一道发起成立清华—北大 中心,大刀阔斧地推进管理改革、广纳海内外俊才,使清华和北大的 研究迅速崛起,为海内外瞩目。

从科学家成长的规律来说,一般而言,55岁之后就过了成果产出的黄金期。选拔其中擅长管理的优秀科学家担任科技、教育领域的领导,一般不会造成人才浪费。

当然,反对科学家当官的意见也值得听取。一方面,科研上的俊才不见得是管理上的能手。前些年,多位在科研上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被提拔到高校院所“委以重任”,结果由于缺乏管理才能,不但管理没搞好、自己的科研也耽误了,至今令人扼腕。另一方面,在“官本位”意识和人情、关系盛行的现实环境中,以行政权力谋求学术资源甚至攫取科技成果、追名逐利的事情并不鲜见,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污染了科研环境。因此,无论是组织部门还是科学家自身,选择时都应慎之又慎,不可草率行事。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目前我国既缺乏成就卓著的科学大家,也缺乏允公允能的教育大家和科技帅才。让一些年富力强且有大视野、大格局的科学家担任领导,是形势所需,同时也是两难之事。对于尚处在科研巅峰期的施一公、潘建伟而言,如何能兼顾科研和行政、做到两全其美,应该是不小的挑战。让我们为他们祝福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