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T3航站楼人流如织。新华社供图
■本报记者 王卉
从选址、立项申报到传言开工,关于北京新机场建设的各种消息一直纷纷扰扰。
尽管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目前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批准,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尽管有很多争议,但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可谓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现实需要
“北京首都机场的年吞吐量已经达到8000万人次,确实需要建第二机场。这也关系到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大的格局。”著名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亦表示。
“十一五”期间,首都机场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从年旅客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等方面来看,是当今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机场之一。年旅客吞吐量已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居全球第二。
首都机场的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8200万人次。这意味着首都机场客流饱和会很快到来。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在出行的航空运输方式的选择上,需求还是很大的。
从服务首都大都市区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积聚了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口,北京新机场以服务北京为主,也同时考虑京津冀经济走廊和城市密集带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都市化的发展趋势。”金凤君说,北京新机场如果建得好的话,可以更高效地利用都市区,为城市发展创造一个更具优势的环境。
“从世界发展角度来说,航空运输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运输方式。”金凤君表示,现在正是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一般一个都市化地区需要一两个,甚至更多机场,来满足这类区域人们出行的需要。
反观一些大的国际化都市,一般也都建设有多个机场来满足不同的运输需求。以伦敦为例,其城市加上郊区共有5个国际机场。
“只要布局合理,管理不是难题,起降空间规定好了,就没什么问题,现在管制系统都非常完善。”金凤君表示。
充分论证
此前关于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曾争议不断,但陆大道认为,最终花落北京市大兴区南各庄,实属必然。
“新机场也只能建在北京东南方向,因西北方向是山区。对此,国家发改委和多部门已经做过很多工作,北京市和河北省也进行了相关利益协调。”陆大道表示。
作为宏观经济专家,金凤君从2005年就开始参加首都新机场的论证工作。他向记者介绍说,对首都新机场的论证工作已有近十年。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区,作为一个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首都新机场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有一支囊括了各领域专家的庞大队伍参与。
“选址就曾考虑过七八个地方。”金凤君表示,诸如区位合理与否,规模应建多大,年吞吐量应该是多少;跑道的条数最终是多少;按设计的吞吐量,需要留出多少平方公里土地,分几期建;哪些航空公司要进驻,怎么组织;与现在的首都机场是什么关系,功能定位如何设置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其中还包括机场与城市交通的关系,进出用什么方式与城市联系,是地铁还是机场快轨。
同时还有工程方面的问题,比如,航空管制如何协调,因为需要占据一个很大的空域资源,需要一个盘旋落地的空间。
金凤君表示,至于周围的地形、水文、气象条件、防震、防洪等方面,则都是论证中涉及的最基本要素。“地上和地下各种设施,诸如供电、供水、供气、通信、道路、排水等,更是论证中要涉及的基本方面,都被充分论证过。”
原有机场扩展受限
既然建设首都新机场的论证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为什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扩建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时,没有建设一个更大的机场?
对此,金凤君表示,为了服务奥运会,当时也在论证是新建一个机场,还是扩建首都机场。“论证中,看法很多,争论也很多。由于时间所限,最终以建设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的意见胜出。”
目前,北京有三个机场,南苑机场为军用机场,西郊机场是专用机场,主要的运输功能是靠首都机场来发挥的。
“2008年以来,发展速度太快了。即使在首都机场建了第三航站楼,北京新机场还是要建的。”金凤君表示。
同时,金凤君认为,从规模经济效益来说,现有首都机场的规模和吞吐量已经比较大,“空域和地下的资源都已经很紧张,没有资源了。机场不能再在首都机场那儿扩建”。
《中国科学报》 (2012-04-10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