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根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9 9:04:50
选择字号:
从人类学看传统工艺
 
■本报记者 贺根生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研究视角与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不断丰富。由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万辅彬等合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就是一部以人类学方法和理论探索、研究传统工艺的新书。
 
科学技术史文理交叉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史学者在将研究视野,从古代科学技术遗产延伸到近现代科技史的同时,引入了许多国外同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如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等,推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与技术进步始终密不可分,在世界技术史画卷中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各民族创造的各种传统工艺,流传至今,异彩纷呈,璀璨夺目。侗族鼓楼、风雨桥等传统建筑,建造技艺高超,显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壮族、苗族、瑶族的织锦、蜡染工艺,现仍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作用;藏族的唐卡、金属佛像铸造与雕刻、藏族建筑,迄今在布达拉宫修复工程中仍发挥巨大作用;维吾尔族制鞋、制帽、制靴和民族乐器传统手工艺,品种繁多;蒙古族刺绣、蒙古包、蒙古刀等工艺品,小巧玲珑……中国56个民族各自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内容极其丰富,这是传统文化基因宝库,也是亟待研究发掘的科技宝藏。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些学者在拓展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新学术领域“富矿”的同时,因文献、考古资料不足,研究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于是,部分学者把研究的着力点转到科技知识的田野调查,开始倡导科学技术人类学研究。万辅彬就是国内以人类学方法和理论研究传统工艺最早的实践者之一。2002年他发表了《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论文,次年他率先在国内组织了“科技人类学”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在他与麦克法伦教授的共同努力下,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系与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硕士点,对我国西南地区亟待保护的传统工艺的7个个案展开合作研究。一批科技史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将自己的学位论文选材于广西和周边省份壮、瑶、侗、苗、仫佬、京、毛南、水、彝、仡佬、回和汉等民族的传统工艺,深入西南民族地区村寨,调查壮族造纸和壮锦、苗族蜡染与水碾、侗族建筑、毛南族竹编、瑶族医药等,将传统工艺与当地民族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人际关系、文化习俗、社会发展等联系起来,在获得众多宝贵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不仅生动可靠,而且拓开了“在人类学的视野中考察研究民族传统工艺”的研究新视角。
 
如今,这些有益的探索汇集在由万辅彬和韦丹芳、孟振兴等合著的《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一书。这部内容丰富、新颖的专著,不仅以人类学视野展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为发掘、抢救了文化遗产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探索揭示了如何将科技史研究与人类学结合、研究传统工艺学一个新方向。其意义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在本书序中所说的:“我们相信,完成50个或更多个案的调查之后,他们将为中国的科技史人类学谱写更有影响的新篇章,培养锻炼更多的人才。”
 
《中国科学报》 (2012-03-09 B2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