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时旸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11-8-24 15:31:22
选择字号:
中国新闻周刊:饶毅,落选者的退选
 
“让他们入虎穴吧,我在外面看着”
 
近年来,本应是科学界“圈内事儿”的院士遴选,由于与一些社会事件牵涉,而不断引起社会关注。在“饶毅事件”之前,人们最近一次对院士产生兴趣是“段振豪事件”:这位今年首轮被推荐为院士候选人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因涉嫌用学术经费“包二奶”事件而受到关注。
 
“饶毅事件”就在此波未平的时候发生了。因为匿名投票和专业性原因,无人出面澄清饶毅到底为何落选。但公众倾向于把饶毅看作一个牺牲品,气愤的网友在各大学论坛发飙,他们一致认为是饶毅不同流合污的姿态惹恼了主流学界中的强势人群。他们就此推测,饶毅应该对现有院士遴选方式和制度恨之入骨。
 
“院士制度的存在是有道理的,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但是总体上是好的。”饶毅比他身后的“鸣冤团”理性很多,“这就像高考,里面肯定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制度,还有更好的吗?”
 
在饶毅看来,中国院士制度存在的最大价值是与强大的行政权力对抗。“中国的行政权太强,院士制度树立了一批学术权威。这些学术权威说话的时候,行政力量就会收敛一点,有所顾忌。”他对记者解释。
 
大众的打抱不平似乎有些偏离靶子,被大家认定应该批驳的院士制度,在饶毅心中只是一个结果,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更深层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国人在合作方面是非常不好的,”饶毅说,“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有些人为了得到院士这样的‘金身’,趴着也要进去,拍马屁也要进去。但是他们不去想,如果一个团体中有的人是夹着尾巴进来的,那么你作为团体中的一员,也是没有自尊的。”
 
在饶毅的观察中,真正品行恶劣、最会溜须拍马的,反而是有过国外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他们刚回来,年资低。听别人说在中国就得这样,他们就赶快去做,变本加厉。”饶毅说,“反而国内老资格的科学家大都是有自尊的。”
 
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晋升院士,在饶毅看来,绝大多数人并非看重院士的“副部级待遇”,也并非真有很多人与权力部门勾结进行腐败活动。“更多的还是院士的终身制荣誉在吸引人,一旦得到,这个是拿不掉的。而且院士可以再去选下届的院士,很多人为此而对你卑躬屈膝。”饶毅对本刊说,“有少数人滥用权力,把院士名声搞坏了。但是大多数院士还是有自尊的。”
 
虽然已经出局,但饶毅仍算理性。他开玩笑说,“中国院士选举大致还可以,出错率可能比诺贝尔奖还低一点。我的事属于搞得太明显了。”
 
但是,他总要表态。目的是为了证明给年轻学者看,“不做院士照样可以挺起腰杆。”在此事发生之前,饶毅一直在博客上向国外的华裔学者介绍中国科研制度。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回国工作。落选后的高调回应也有些向海外同仁鼓劲的意思。“这件事最大的影响就是国外有些正教授、博士后不敢回来了。他们会想,饶毅已经被‘群殴’一次了,我的名头还没他高,那自己不是也得被‘群殴’吗?”他说,“我就是要出来说,落选没关系。得让他们有勇气回来,告诉他们不是回来就一定要拍马屁的。”
 
在这件事情上,饶毅乐于把自己类比为坚持一夫多妻的辜鸿铭和致力于复辟封建王朝的王国维。“北大总会出这种古怪教授。我这个古怪还比较轻微。”他说。
 
饶毅决定把自己的落选当作一次试验。“等以后我和一位学术与人品都不怎么样的院士出现在一个场合,你看看那些年轻人怎么表现,是冲着那位院士多笑笑呢,还是多听听我讲呢?这将很有意思。”他笑着说,“就让他们入‘虎穴’吧,我在外面看着。” ★ (实习生王秋思、张晓宁对本文亦有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3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