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艳 谢静娴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1-11-27 10:01:15
选择字号:
教育部以就业率挂钩高校专业设置遭质疑
这仅是指导性意见
不强制执行
高校会不会在就业率上注水,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会不会全体覆灭,高校将沦为“职业培训所”,诸如此类的争议和担忧铺天盖地而来。但在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兵看来,外界的众多质疑主要还是因为对政策不太了解,“需要解释的是,教育部要求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就停招,这只是指导性的意见,不带强制性的。”他解释,学科设置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项最基本的内容,教育主管部门不会干涉,只是在宏观调控层面给予指导。
但在审批新增专业时,无论是各级教育厅还是教育部,明显“手紧”了很多。教育部就提出,财政学、金融学、法学、治安学、侦查学、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刑事科学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这12个专业将限制申请。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兵介绍,对江苏省专业设置总数超过30个的部分专业,江苏省教育厅也将限制审批,其中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此外,新闻、哲学、经济学等初次就业率过低的专业也将严格控制。
延伸
文史哲专业将遭“灭门之灾”?
适当缩减规模,不会被淘汰
相比理工类专业,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就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不少高校老师都担心,基础学科将被大刀阔斧地“砍掉”,面临的可能是“灭门之灾”。更有人犀利地指出,片面强调就业率,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我们离真正的“大师”渐行渐远,离“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越来越远。
基础学科“出口”
确实不太畅
基础学科为科研储备人才,社会需求必然不会太多,和应用型学科的毕业生相比,就业率一直偏低。根据2010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2010年本科毕业生分科类专业初次就业率统计中,哲学类就业率为67.44%,汉语言文学63.38%,法学类,距离教育部规定的60%“高压线”仅一步之遥。而数学类就业率为76.16%,其中数学基地班的就业率仅53.13%。
“找工作,我们一直很吃瘪。”最近,南京一所高校历史学大四学生张同学着实苦恼,“我们很难找到对口的单位,前两天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基本上没看到明确招历史专业的学生,而大部分单位都要招计算机专业,看得大家心里拔凉的。现在找工作已经不期望能够对口,只要看到文秘、管理岗就投简历。因为知道就业难,班里有一半的学生都考研了,但考研后就业之路依然很迷茫。”
专业都有存在价值
不会全部取消
对教育部的这项规定,部分教师表示“有鸭梨”,他们甚至担忧这对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是“灭门之灾”。南京林业大学的唐老师表示,不少基础学科都是为国家储备人才,如果把就业率低的基础专业全部停招,那势必会造成国家后备科研人才不足,从长远来看,对国家的科研发展将带来一定的冲击。
每个专业都有存在的价值,专业本身并不存在好坏。这是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王兵的观点,他说,问题出在了专业设置上,一旦专业过剩,市场无法接纳,就会导致就业难。对高水平大学而言,提倡保持特色专业,基础学科肯定还要保留。
“南大是研究型大学,基础学科实力超群,涵盖物理、化学、数学、地质、天文、大气等专业。”南京大学招办主任赵鸣告诉记者,学校还有13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将统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怎么可能因为某个专业就业率略低就把专业轻易取消。
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仲伟俊教授表示,基础学科就业率不高的确需要调控,可以适当缩减规模,但绝不能仅仅因为就业率,就让这些专业消失,还是需要在规模上有一定的保证。他建议政府从学科发展角度进行调控。这些专业就业率低,但也不是零就业率,当缩减到一定规模,甚至这类人才成了稀缺的,就业率也就不低了。
对话
东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仲伟俊
高校专业调控不能唯就业率
柒周刊:在很多人看来,大学是塑造人的学识、修养的地方,并不等同于职业培训机构,将就业率跟专业设置挂钩,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您如何看待?
仲伟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调控招生规模,这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做的。以前在高校快速扩张期,部分高校不排除为了加快招生规模扩张,不太考虑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专业设置有盲目性。这种情况下,用适当措施来调控招生规模有必要。如一些偏文科的专业更容易扩张上马,招生规模扩张过快,会影响学生的就业。
柒周刊:用就业率来引导高校设置专业,是否合适?
仲伟俊:要充分考虑当前就业率来调控,但也不能唯就业率。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前两年跌到谷底,当时软件服务外包没发展起来,但现在,这个专业供不应求。所以在专业的设置上,既要考虑当前,也要考虑产业未来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进行充分预测,不能简单一刀切。
柒周刊:那么,高校设置专业到底应该以什么为风向标?
仲伟俊:要根据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有些学科是基础学科,必须保证。有些人才培养出来,不是马上进市场,而是为学术研究服务的。
柒周刊: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设置专业时是否该有所区别?
仲伟俊:最理想的是各校自己去设专业,让学校真正成为责任主体。学生找不到工作,学校就没人去报了。现在高考升学率已经很高了,高校要成为责任主体,可以把专业设置权、未来招生自主权给高校。政府要进行监督。学生在选择学校时,根据成绩和兴趣来看,学校专业不行就不报。
不同层次的学校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要考虑。一些研究型的大学,要考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更要考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来确定培养规模。直接面向就业的要根据市场来调控。不要用一种标准。以管理学专业为例,南大、东大和刚专升本的学校定位就不一样。要针对具体学校和具体专业来确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123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研究生迷茫常见原因及应对之策 闪电产生的能量波可传至遥远太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