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保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13 9:03:31
选择字号:
师昌绪院士在中国科大谈人生感悟

 
□本报记者 杨保国
 
“我今天的报告题目叫‘在人生道路上’,而不是‘我的一生’,为什么?因为我今天还在人生道路上走着,而且感到越走越宽。”师昌绪先生幽默的开场白,引起中国科技大学师生的热烈掌声和欢笑。
 
近日,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应邀做客“中国科大论坛”,为师生们作了题为《在人生道路上》的报告,精彩讲述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主持报告会,并代表学校向师先生赠送了寿桃瓶。
 
师昌绪的经历可谓曲折丰富:中学时代,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之后又赴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与一批留美学者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回国后,面对更好的选择,却毅然到新建的沈阳金属研究所,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文革”期间还遭受极不公正的待遇……
 
师昌绪的人生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年逾七旬的他作为发起人之一,上书中央创建中国工程院;80岁那年,作为材料科学工作者,他感到我国碳纤维材料不过关“简直是耻辱”,积极奔走呼号,促使该研究进入国家“863”重大专项,并取得重要进展;85岁时,他建议成立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并任会长,为国家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今天虽年逾九旬,他仍在为建立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积极出谋划策……
 
是什么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敢于担当,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金属学和材料科学家?“是爱国精神和包容的性格支撑了我一生。”师先生说,人的行为受人生观的支配,人生观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活的问题。从古至今,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贡献,人生下来就应该为人类作贡献。作为中国人,首先要为祖国作贡献。“当年,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工作生活都很好,教授也挽留我,但我还是千方百计回国,因为新中国需要我们。我今年已91岁,仍然每天到国家基金委上班8小时,就是希望为国家的强盛作点贡献。”
 
“总是有人问我,这么高寿有什么养生秘诀?”师先生笑言,他唯一的秘诀就是快乐地生活。但快乐也是有前提的。一是平等待人,乐于助人。“我现在每天都要接待许多人,不管与我有没有关系,也不管是有地位的人还是普通人,都热情接待,能帮人处且帮人。”二是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这一点很不容易。“我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因此能随遇而安,从不抱怨。”三是不攀比,不嫉妒。“一有嫉妒心,就不能与人合作,工作就做不好。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为什么上不去?就是不能发挥全国的优势力量。为什么不能发挥全国的优势力量?还是嫉妒心作祟,怕别人上去了,影响了自己。这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师先生说。
 
师先生认为,超前消费也是现在年轻人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要知道我们是怎么过来的,既要横向比,也要纵向比。在个人生活上,不能总是拿最好的比,否则幸福指数就低,永远觉得不幸福。”
 
为了聆听科学大师的报告,中国科大水上报告厅的过道上都挤满了学生。报告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师先生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包容而快乐的高尚情操和人生态度,以及娓娓道来、幽默风趣的表述,赢得师生们几十次热烈的掌声和欢笑。
 
《科学时报》 (2011-10-13 B1 大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