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科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历时十余年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即将上市(详情请见本报5月15日报道)。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透露,在国家有关重大专项和相关基金的支持下,我国的药物研发平台初具规模,并正在与国际接轨。
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的170多项药物研制项目已相继进入临床阶段。在国家有关政策的长期支持下,我国的药物研发平台初具规模,国际上一些跨国药物研发集团的研发平台也正在向中国转移。这不仅带动了地方政府加速发展医药产业的积极性,也促使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参与药物研发,许多企业也开始直接雇佣外籍专家参与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江苏泰州、北京大兴区、武汉、辽宁本溪等地政府已经承诺将在未来5年投入20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我国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药物一直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重要手段,在解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要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具有多重战略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
前沿技术开始与药物研发紧密结合,理论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和
等现代科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药的发现和研制中,这对抗菌药物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盐酸安妥沙星是由我国科学家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自主创制的第一个氟喹诺酮类新药,是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发创新药物的一个成功范例。该药的成功研制将进一步增强和促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的研发,加快提升我国药物自主创新能力。
李家洋还指出,医药产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冲击下,如何研制出更多能有效治愈疾病、满足社会需求的药物已成为所有药品研发人员面临的重大责任与挑战。中科院将结合国情、抓住机遇,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祝魏玮)
《科学时报》 (2009-6-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