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基金》专版采访的记者曾对笔者说:每年二三月份是采访最困难的时候,因为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在忙着写“本子”。很多课题负责人在弄清记者的意图后,都会真切地说:采访没问题,但最近不行啊,马上要集中受理了,忙得焦头烂额的,3月底吧,到时候我们一定好好配合。
笔者也曾在外地一个农林研究所工作过,参加过两次项目申请。虽然所里科研力量不强,每年命中的项目数都在两个以下,但单位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非常重视,科技处会在集中受理前组织动员、进行培训、请人指导,也会认真检查申请书格式、核实申报情况。项目申请人在二三月份的确很忙,这种既忙乱又焦急的状态要等到评审结果出来才算尘埃落定。中或不中,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来说十分重要,而项目申请书的质量的确又在申请成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从事基础研究者,或者初入科研领域的青年人,如果把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看得像科举一样,将命中项目当做目标,将申请书当成科举试卷,突击准备、撰写本子,然后焦急等待,中了兴高采烈,不中则垂头丧气。这就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目标。
管理学界有句话叫“以终为始”,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这样描述以终为始: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的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路,白费工夫。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正确地做事,还要做正确的事。
如果我们想在基础研究中应用以终为始的自我领导原则,去“做正确的事”,那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多次强调的,基础研究科学问题的“两个来源”就不能不认真领会。因为基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基础科学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分析问题的来源。
陈宜瑜认为,基础研究科学问题有“两个来源”,一是从科学自身的发展提出问题,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问题。基础研究的发展动力是“科学推力”与“需求拉力”的“双力驱动”,既包括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也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论科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何处,无论哪种力量驱动,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家自由探索。
在这里,“双力驱动”回答了基础科学问题来自哪里,基础研究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自由探索”则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说的是目标,一个说的是怎样达到目标。自由探索并不是科研工作中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想做什么研究就做什么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在基础研究中,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做到以终为始。
对于刚刚步入科研道路的青年人来说,基础研究的“终”,不是成功申请到一个基金项目,而是满足“来自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自由探索。
如果能在基础研究中应用以终为始的自我管理法则,也许更多的青年研究人员就不会以科举的心态对待科学基金的申请。(柯可)
《科学时报》 (2009-5-4 A4 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