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安年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4-10 9:09:52
黄安年:应尽快推出质量导向型学术评估机制
 
现行的“一刀切”式的数量导向型学术评价机制,忽视了个性化、多元化和人性化,不顾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学校、不同单位、不同学者的区别,妨害了学术创新和学术自由发展。目前相当普遍的低水平重复、急功近利,以及学术不正之风,学术不端行为等现象,和只重数量不顾质量、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功利驱动的评价体系有直接关联。这种量化评价机制,有悖于学术规律和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激化了人际关系,搅乱了学术和教育工作,使得学术环境更加恶化,学校变成了评比运动场。
 
不利于学术健康发展的量化导向学术评价机制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温床。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在个别学者身上,而推行量化导向学术评价机制不当则有教育主管部门引导失当的责任,其危害程度同样不能低估。为了净化学术的校园,需要在加强学风教育的同时,有力地惩治学术不端行为,防止形形色色的单位保护主义,否则学术空气难以净化。为了学校广大教师能够潜心治学,静心教学,需要大大淡化、简化现行数量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承认量化自身的有限功能;与此同时,转向逐步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数量导向评价机制只能显示教学研究工作的一般统计上的GDP需要,并不说明学术评价的质量,犹如经济领域的GDP不能完全说明社会经济生活的质量一样。我们不妨举些例子来说明为何数量导向的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反映学术质量和满足学术创新的需求。
 
量化导向评价机制强调学校、单位和个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然而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一些文章质量,不见得高于非核心期刊的某些文章,用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来认定文章的质量是很荒唐的。至于用所谓引用率来说明质量更难令人认同,犹如我们不能用点击率和收视率来说明文章或作品的质量一样。北大的朋友告诉我们,北大文科几十年来在全世界SSCI这个指标上名列第一的文章,是1973年某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由一位著名科学家领衔的一篇批判“孔老二”的文章,这样的转引率又能说明什么呢?
 
在目前人文社会学科刊物中,有着相当学术含量的“以书代刊”的学术论文集是不被视为量化的学术论文的,这同样说明,我们的量化导向评价机制存在着重形式而无视学术质量的现象。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量化指标,是用所谓获得多少研究资金来衡量和评价学术成果。其实,立项本身不等于实际学术成果与质量。将立项本身当作实际成果来报学术成果等于预支成果,把预算当做决算。而争比科研资金越多越好的同时,却很少评估学术成本,学术成果不与成本挂钩等于鼓励乱花钱,形成花钱越多、成果越大的误导。这和少花钱、办好事的精神是相悖的。
 
至于评估学术队伍的数量、各级职称比例、CSSCI等等指标、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同样难以表明学术质量的正确评估。
 
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周期相对较长,那些短平快成果往往难以保障学术质量。用短平快来衡量评价学术成果不仅违背学术发展自身规律,而且不能保障学术创新和高质量的学术成果面世。
 
由此看来,现有量化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弊端明显,这样的机制和功利待遇紧密挂钩,更将学术评价引向歧途。笔者呼吁认真集中广大教师学者的智慧,把学术评估的决策权交给广大教师和学者,尽快推出质量导向型的学术评估机制,以推动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09-4-10 A4 周末评论)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