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彬 崔雪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3-24 1:56:42
董何彦:生命因你而美丽

 
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经营,从销售惨淡到畅销全国,董何彦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当初治病救人的愿望,也树立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优秀典范。
 
3月21日,一场主题为“突破聚合物涂层局限——垠艺微盲孔载药支架真实世界的反应”的午间卫星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的专家,对一种叫做“垠艺微盲孔载药支架”的医疗设备仪器赞赏有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丁风华教授表示,对数百例病例的注册研究,证明了该产品在治疗心脏血管病症上,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治疗效果十分突出。
 
据了解,目前国内在药监局注册的心脏支架共有四种,其中只有垠艺支架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位国外专家更是对垠艺支架赞不绝口,“该产品的成功问世标志着中国在心脏药物支架研究领域已经完全走出了模仿的时代。”
 
这是怎样的一种医疗器械?为何专家如此看重它?围绕它又有哪些故事?这还要从它的发明人,大连垠艺生物材料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董何彦说起,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大连大学A级教授、大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是她完成了这一产品从科研到产品转化的全部过程。
 
大师启迪:我一定要做应用
 
董何彦是经过“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1978年全国统招的第一批大学生,她的本科并不是医学专业,而是和医学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物理学。
 
但是1982年,大学毕业的董何彦被分配到了大连大学工作,为医学生讲授医用物理课程,对医学并没有多少了解的她,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个教学领域的“转型”。
 
“开始的一两年,我一直在思考教材、授课内容等问题。”董何彦说,因为当时医用物理的学科体系极不完整,很多内容都需要她自己补充,而在这个过程中,她慢慢发现了自己在医学方面知识的欠缺。几经思考,在工作后不久,董何彦选择了暂时中断教师工作,去学习医学、物理交叉学科的硕士课程。“这样才能满足我更好地教学的愿望。”她说。几经努力,董何彦考取了由中国医科大学和东北大学联合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心脏的电活动。
 
董何彦的导师是一位以理论研究见长的学者,而董何彦来到中国医科大学,她是一门心思冲着“应用”来的。究其原因,这还要从她的本科毕业论文说起。
 
在完成本科论文的时候,与其她学生醉心于物理试验研究不同,董何彦将自己的论文定在了“回顾电磁学发展史”上,而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很多启示。
 
“在做论文的时候,我把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几乎都梳理了一遍,这对我今后事业的定位意义颇深。”董何彦说,比如居里夫人和爱迪生,同样是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用40年时间才提炼出了镭,而爱迪生的发明则可以快速为社会所应用,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必须要面对一个如何取舍的问题。也就在这个时候,她慢慢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应用研究”上了。
 
在本科结束后,董何彦又用两年的时间自学了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费而巴哈……至马克思,大师们的一些思想奠定了她要搞“应用”的思想方法,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导师后,导师也十分支持,引导她开始了对心脏电空间变化的诊断研究,董何彦用五年时间最终将自己的研究模型仪器化,“向量时空心电仪”成功投入临床。
 
改变方向: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
 
硕士毕业后,董何彦回到了大连大学继续工作。制作仪器的过程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仅仅作出诊断是难以让患者满意的。“得到治疗才是患者的最重要需求”。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1995年,董何彦非常果断地中断原有的研究方向,将视线转向了生物材料研究。她最终将研究目标确定在了生物材料中最具治疗价值的项目——心脏支架上,并创办了自己专门的研究所。
 
2000年,她的两个治疗产品已经走向了临床。此时再将这些成果放在高校研究所显然已经不行了。“这时候,我的产业化进程已经像在母腹中的婴儿,跃跃欲出。”董何彦说,此时去成立一家公司,将科技成果推向社会已经变得顺理成章。
 
2001年,大连大学投资100万元,大连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200万元,大连垠艺生物材料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在成立之初,董何彦承诺将用两年的时间,将心脏支架做出产品,并拿到国家认证。两年后,她办到了。
 
“我确实用两年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产品,也得到了药监局的审批,但这也花光了我全部的资金。”董何彦说。在拿到药监局审批证明后,一向以为自己“行”的董何彦突然发现自己“不行”了。“拿到证,也就意味着下一项工作就是要把产品卖出去,但销售方面的知识是我所根本不熟悉的。”教师出身的她遇到了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方面没有后续资金,一方面缺乏销售经验,陷入了两难处境的董何彦只得继续作研究。一年后,她又获得了另一项心脏支架产品的审批文件。
 
在2007年,她所研制的微盲孔载药支架在历经了三年的严格审查后,终于得到了药监局的批文。
 
在这个过程中,在政府和大连大学的帮助下,董何彦建立起一支理想的销售队伍,公司开始“两条腿走路”了。目前,其产品也已经覆盖了除台湾、西藏之外的所有省份,业务发展蓬勃兴旺。
 
成功秘诀: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团队
 
从科技研发到成果产业化,直至打开市场,完成企业的腾飞。取得这样的成绩,董何彦坦言除了自己的努力,她所领导的研发团队同样功不可没,而她也为这支队伍打造了独特的文化。
 
除了担任公司职务,作为大连大学的一位教师,董何彦还承担带研究生的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董何彦要求他们除上课时间外,都要到公司来“上班”,并以公司员工的身份接受正规的管理。“我会把他们放到适合他的课题小组中,这样,就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效果要比单纯在实验室的学习要得多。”
 
对于公司的一般员工,董何彦则竭尽所能为他们创造一种健康发展的环境。
 
“我们每年都会搞很多形式的竞赛,比如摄影大赛、普通话大赛等,这些比赛一方面能够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便于我从中发现许多不同类型的人才。”董何彦说。
 
在垠艺公司,悬挂着一幅董何彦从卢浮宫带回来的维纳斯塑像照片,当有人问及在科研场所悬挂这幅画的原因时,她解释道:“残缺的美是不但是艺术也是科学,我们的支架美就美在它盲孔的残缺。”
 
“我希望用各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的员工,我也相信我的团队能够创造出更灿烂的未来。”董何彦说。
 
《科学时报》 (2009-3-24 B4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