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唐钧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3-4 3:0:31
唐钧:牵动人心的四万亿元

 
在政协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回答俄罗斯记者提问时谈到:在“内容比较集中”的“几个主题”中,排在首位的是“中央提出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以刺激经济”。“他们”,亦即委员们的意见是,“这4万亿元的使用要特别精确合理,要避免重复建设,要有利于国计民生,使我们的公民早日得到实惠”。此前,媒体报道给人的印象,似乎这4万亿元资金大多会用在修铁路、修机场和修高速公路上。但是,品品大会发言人的话语,似乎尚未最后“定盘子”。
 
尤其是这一段话,很有兴味:“他们特别提出,4万亿元的投入是分期分批的,这种投入的见效,按照一般经济规律,要有一个滞后,那么在滞后期内会不会有其他更见效的措施。”
 
扩大内需已经喊了十多年。经济学界一般认为,拉动内需有三驾马车,一是消费,二是投资,三是出口。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外需大幅度下滑,这也是造成目前中国经济动荡的主要原因。因此,4万亿元投向何处,确实颇费思量。按过去的经验,搞基础设施建设似乎见效更快。有专家提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修铁路、修高速公路,我们可以“拿来主义”。
 
这就涉及到“要特别精确合理,要避免重复建设”了。今年春运时,铁道部发誓要把“铁路运力”搞上去,接着就有几条高速铁路上马了。但是,根据京津高铁提供的经验,一旦通车,票价马上翻番,而且仅慢10分钟的Z字头马上遭遇灭顶之灾。君不见,上海到北京的动车卧铺票价已经赶超机票,而硬软座席的动车则天天唱“空城计”。何况,运输能力,是要看飞机、铁路和公路的综合运力,如果将来“铁老大”把现在已经亏损的航空公司“打下擂台”,恐怕也是一种浪费。
 
其实,罗斯福新政中还有一些以工代赈的措施,被中国的专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当时,美国的失业工人被组织起来,搞水土保持,搞绿化植被。
 
想到最近波及12个省份的大旱灾,实际上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田基本设施早已年久失修(有专家认为高达80%)。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是一个星期不下雨,就闹旱灾;连着下三天雨,又闹水灾。如今,上上下下那么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不拨出几百亿乃至几千亿元专款,让2000万名回乡的农民工,趁着“工闲”,将自己家里的农田水利设施给整修整修呢?
 
再者,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工闲”时抓教育培训也是一个休养生息以待东山再起的卧薪尝胆之举。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总是说缺少技术工人,如果不着意去培养,这种状况是永远不会“自然”改观的。能否在经济不景气的这段时期,由政府专门斥资来培养青年技术工人——政府斥资几百亿元,培训几百万名农民工及城镇失业青年。参加培训者所需的资金可以用借贷的办法,假设每人可贷款2万元,用于交学费和做生活费用。贷款在其参加工作且工资达到一定水准后开始偿还。采用10年或20年分期偿还的办法,加上利息每月还贷大约100多元。如果就不了业或工资达不了标,就可以不还贷款。经过两三年的培训,在经济环境转暖时,中国工人的底蕴就能与前大不相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09-3-4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