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戚业国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09-2-27 13:41:22
教授建议大学毕业生“回流教育” 以缓解就业压力
 
高等教育是调节社会就业供需矛盾的重要“蓄水池”之一。应充分重视高等教育对调节社会就业的作用,把一部分年轻人转移到高校继续“充电”。现阶段“扩招”基本结束,学校也有一定能力承担“蓄水池”的任务。可设想采用毕业生“回流教育”制度、“中远期就业合同”、政府补助大学开放短期职业进修课程等措施
 
在经济金融危机的阴影下,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了举国关注的一个问题。近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缓解就业难的措施,有些已经产生了效果。我认为,在现阶段,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高等教育对调节社会就业的作用。
 
就业“替代品”通常是继续就学
 
从全社会的劳动力供需看,就业的“替代品”通常是继续就学: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多数学生选择先就业;而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困难之时,就会有更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躲避就业严冬的同时充实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是调节社会就业供需矛盾的重要“蓄水池”之一。
 
政府利用高等教育调节社会就业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作,面对随之而来的内需不振、就业压力增大,我国在1999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扩招。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美国在1944年5月8日通过 “军事人员再适应法案”,规定战时在军队服役至少90天的军事人员,可由政府提供1年、最多4年的教育训练,政府代他们直接向高校支付学费,并补助生活费。这个法案通过后,大大推动了美国两年制大学的发展,相当多的退伍兵入校,不仅有效缓解了经济调整时期的就业压力,更为其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源。
 
促使高校实质性地推进教学改革
 
在今天我国面临经济转型、金融危机影响扩大、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多重冲击之时,应当考虑发挥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就业的调节作用,把一部分年轻人转移到高校继续“充电”。可以设想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大学毕业生的“回流教育”制度。“回流教育”,是指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主动回归学校进行调整性学习,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参照世界各国的经验,建议针对毕业离校12-18个月而仍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如果他自己感觉是能力、知识不合需求而导致就业困难,在当地劳动就业部门登记并取得证明后,可向学校申请“回流教育”,由学校免费提供6-12个月的“职业再适应性教育”。“回流教育”的学费由学生最后毕业的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食宿费由登记地方用“失业救济金”支付。接受“回流教育”的学生,可以选修第二专业或学位,也可参加技能培训、职业发展指导,但超过规定时间的教育费用需由个人负担。
 
如果毕业一年仍未能就业的大学生中有一半参加“回流教育”,可以将“一年后未就业”的比率从目前的12%左右降到6%,进入社会可承受范围,而此时的“回流”规模基本也在高等学校可承受的范围里。这样做,除了缓解就业困难,还可以促使高校根据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实质性地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因为申请“回流教育”的人数多少,将直接关系大学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办学者由此不得不认真思考教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积极研究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修订课程计划、创新教学模式,形成更强烈的质量意识;“回流教育”也会促使在校大学生珍惜时光,抓紧学习,努力成才。
 
第二,推行“中远期就业合同”,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适用和紧缺人才。在全社会新增聘用人员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可采取多种方法推动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事业机构进行“储备型聘用”。即录用当年新毕业的学生作为“储备型聘用人员”,不直接上岗就业,而进入高等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接受一段时间的定向、专门培训,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
 
——推动国有大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设立培训基地。对当年储备招聘录取人员,根据需要组织6-18个月的专门培训。企业参与培训设计,这就能够部分替代它们对新进员工的岗位培训。培训经费由政府财政补助、学生个人缴纳、企业适当支持,三方分担。
 
——在部分大学设立农村基层工作培训基地,与目前各地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短期到农村服务的岗位结合,为应聘录用人员组织6个月专门培训。如今许多大学生对“三农”问题和如何做农村基层工作完全不了解,包括那些出自农家的子弟也所知有限,接受培训成为“半个专家”,才能真正“下得去、用得上”乃至“留得住”,从中涌现出农村工作人才,这正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之迫切所需。
 
第三,政府补助大学开放短期职业进修课程。可以考虑实行大规模的“教育资助计划”,补贴大学向公众开放部分短期全职课程,所有非就业状态的人员都可申请进修,高等学校自行制定审核录取标准。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基本结束,高校基本建设高峰业已过去,多数大学建起了新校区,教师短缺也已有所缓解,有一定能力可以承担起调节社会就业“蓄水池”的任务。政府部门在当前扩大内需时,应把教育投资作为重要的“基本建设”,为下一阶段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蓄能量。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