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莉萍 贺涛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 发布时间:2009-2-9 19:42:10
“论文造假”续:是否当院长“听从组织安排”
《科学新闻》专访浙大校长杨卫、浙大药学院院长李连达
 
2月6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在北京家中接受了科学新闻杂志的采访。尽管身陷 “课题组学术造假”的质疑,同时还与上市制药公司打着复方丹参滴丸是否存在较高不良反应的口水仗,但这位75岁院士的精神状态不错,他表态说,目前的研究工作一切都在照常进行。
 
解答问题文章缘由
 
自2008年10月开始,在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就不断有网友发帖,称李连达院士领导的研究室,以剽窃他人成果、编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方式,在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也向浙江大学举报了相关情况。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2月8日上午在浙大玉泉校区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披露了浙大的调查过程:接到举报信后,药学院进行了自查,初步查清后,贺海涛写了一封书面检讨交到药学院,药学院将查清的资料交到浙大人事部门,11月13日校长办公室通过,随之人事部门即与贺海波解除了聘任合同。
 
对于贺海波的联合指导老师李连达院士,浙江大学给出调查结论是,未找到他涉及此事的证据,找不到他作假的动机,但李连达院士确实存在管理不严的责任。
 
李连达评价贺海波说,他“人比较厚道”,参与我承担的冠心Ⅱ号“973”课题时工作也还可以,他做出这样的事很让人意外。
 
李连达认为,贺海波的铤而走险是为了留在浙大,“浙大对文章的要求非常高,能留下来的门槛也就高得多。”
 
对于外界指认的4篇一稿多投的论文,李连达院士也给出了回应。
 
在2007年先后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Phytotherapy Research)[1]和德国《植物药医学》杂志(Phytomedicine)[2],以吴理茂为第一作者,有李连达等人共同署名的,被指认一稿两投文章。李连达院士说吴理茂告诉他的情况是:当时文章投给第一家快一年了,没有收到编辑部的任何反馈,吴理茂就将文章投给了第二家杂志,过后才发现文章撞车了。联系第一家杂志社得知,该编辑部遭遇失火,耽误了给吴理茂的回复。
 
《临床药理实验方法》杂志(Methods and Findings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2006年第10期[3]、2007年第4期[4]发表的李连达与他的弟子合作的两篇文章,随后分别以李连达为第一作者,出现在国内《中华中医学学刊》2008年第3期[5]和第5期[6],内容完全相同。李连达对此解释道,文章在国外发表后,国内期刊的编辑看到后觉得内容不错,就邀请其弟子改成中文后在国内再发一次,并说这不属于一稿多投,该弟子也没有这方面的概念,结果造成一稿多投。
 
“我要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
 
“尽管问题集中发生在学生身上,但作为导师,我要承担疏于管理的责任。”李连达说。
 
在李连达的叙述中,2004年4月7日,他正式出任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时曾经雄心勃勃,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到药学院,把工作搞好。“我也有点私心,就是浙大药学院以西药为主,我想去了以后把中药的研究教学工作搞起来,对中医事业有帮助。”
 
但“北京没完没了的会”让李连达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我每年去浙大五六次,每次三五天,时间长了不行,北京的会还得开。”李连达在药学院的时间优先解决一些大问题,最多挤出一天,把自己的学生叫到一块儿进行学术指导,基本上没有管理的功夫。
 
为了研究室的正常运行,李连达院士委任其学生吴理茂全面负责研究室的各项业务管理。吴理茂从2004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马上进入了科研与管理的双重角色。李连达认为,由于吴理茂“缺乏管理经验”,也为这次“学术造假”事件的发生开了绿灯。
 
杨卫则说,“这个实验室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共发表了20多篇文章,其中十几篇出现问题,说明实验室的整个学风有问题。其实,措施、制度都有,就是贯彻执行不太到位。”
 
本次事件中最无辜的,当数这个实验室的8名学生,杨卫说:“整个组投文章期刊都会拒绝,将来如何毕业?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2008年8月,吴理茂赴美国哈佛药学院做访问学者后,李连达新委任了一位博士后承担日常的管理工作。
 
李连达不肯透露这位博士后的姓名,浙大中药药理实验室的网站也没有刊登其信息。本刊记者致电该博士后,她以学校需要保护学生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中华医学杂志》副编审高健告诉《科学新闻》杂志,该课题组陷入造假丑闻会对课题组其他学生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与造假论文出自一个课题的论文。编辑们收到相关论文后会特别小心。不过,“过上一段时间应该就可以平息,”高健说。
 
杨卫透露,目前浙江大学已经指定一位工作人员负责学生教育,还有一位教师兼管该实验室。“中药药理是一个非常窄的方向,一时很难找到可以深入指导研究生的合适教授。”
 
在事件发生后,李连达特别制订了一个“三审一保证”的规矩:三审为审原始的实验记录,审文章内容有无捏造、抄袭,审署名是否规范,论文作者一定要本人亲自签名。最后是写出保证书,保证自己的论文没有造假和抄袭。
 
既然担任浙大药学院院长的职务从时间和精力上都很吃力,为何不考虑“激流勇退”呢?李连达回答说:“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复方丹参滴丸应重做药物评价”
 
李连达认为,这起去年11月份浙江大学已作出结论的“旧案”被媒体重提,背后的推手是上市公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士力)方面,举报者祝国光系天士力集团高级顾问。他们“完全针对我个人,对人不对事,是在搅混水。”
 
针对李连达的指控,天士力则在网站上发表声明,指出“祝国光揭露学术造假的正当行为,属自主行为。李连达院士将祝国光教授举报一事视为与我公司相关,纯属捏造”。
 
在李连达看来,与天士力“结下梁子”,是因为他在西苑医院的研究小组承担了一项题为“各种复方丹参制剂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的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8年批准了该课题的立项。其阶段性的成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在疗效和毒性评价方面都存在缺欠。”
 
据李连达介绍,目前复方丹参制剂有9个剂型,近800家药厂生产。质量混乱、优劣难分,有必要进行再评价研究。这也是此课题立项的初衷。
 
为了避免商业干扰,实验用药是直接从药店分两批购买的。选择的是上海第二制药厂生产的复方丹参片和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因为这两种制剂是“临床大夫比较常用的”。
 
研究小组的初步实验表明:在有效成分的对比分析方面,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分含量较低;在狗身上进行的药理试验对比研究中,复方丹参片的效果更好。
 
为有效控制心绞痛,药物的起效时间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实验表明,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滴丸都要8-10分钟才能起效,“都称不上速效”。李连达解释说,所谓“速效”,应该是在服药后3分钟内起效。他说,“从长效看,复方丹参滴丸宣传其作用持续3-4小时。但一般中药口服后,绝大多数的作用都可持续4小时以上,也谈不上长效。”
 
据此,李连达认为复方丹参滴丸宣传的“高效、长效、速效”是“夸大宣传”。
 
李连达称,由于经费有限,而进行毒理实验耗资较大,“要上百万”,故研究小组没有展开对制剂的毒理学实验,而是通过文献研究。
 
天士力总裁闫希军主编的《丹参大全》第5册《丹参临床研究》[7]是李连达的重要参考文献。通过对书中1074篇的复方丹参制剂临床报道的研究,他发现了临床研究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当复方丹参滴丸作为研究对象时当作治疗药物,疗效高达97%,但研究其他新药把滴丸作为对照药时,疗效最低竟跌至29%,差距高达3倍。
 
“上千篇的临床总结,最终的疗效究竟是多少?还是不确切!”李连达说。
 
他拿出一本《丹参临床研究》,一下翻到夹着书签的255页,正是“第十五章复方丹参滴丸的毒副作用”的起始页。李连达院士让记者看,书中写到:我们根据所有能收集到的文献,对其副作用作一总结。有明确记载报道副作用66篇,总病例数5169例。有副作用产生的病例共161例,占3.11%。
 
“这是他们自己书中写的,5169 名用药者中有161 人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11%。”李连达分析说,“考虑到有的医院不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存在漏诊、漏报,甚至瞒报现象。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
 
天士力网站上则转载了《每日经济新闻》的文章,文中说,天津药监局、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合出具的一份书面报告称,2004年~2009年,天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监测到7例复方丹参滴丸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其中2004年1例,2007年、2008年分别3例,多为一般性肠道性反应,停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且未收到药品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
 
文章写道,“该数据反映出的不良反应率为1/144200,远低于李连达院士公布的3.01%(笔者—应为3.11%)不良反应率的数据。”
 
2月5日天士力网站首页还发布了两篇安全性报告,一篇为天津药物研究院的《复方丹参滴丸长期毒性试验》(摘要)[8],另一篇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的《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肝P450酶系的诱导作用及其助癌作用研究》[9]。
 
对于这两篇报告,李连达评价说,“实验做得很好,没有看到明显的毒性”。不过,他随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按照《复方丹参滴丸长期毒性试验》报告,大鼠被持续6个月灌喂复方丹参滴丸,并无明显毒副反应。“第一,临床病人多为1-2年长期用药,而实验用药为6个月(符合规定),似不能完全反映出1-2年长期用药者的全部安全性问题。第二,大鼠与人体有种属差异,有时不完全一致,有时大鼠未发现毒性,但在临床长期用药中,可发现毒性。”
 
军事医科院毒物所的论文主要研究了对一种称为肝P450的酶的影响及致突变作用。“但更可靠的判定是致癌试验。”李连达解释道,由于致癌试验周期长,难度大,费用高,目前未列入必作项目,但如发现有可疑致癌作用时,加作此试验更为可靠。他指出复方丹参滴丸曾有报告指出,该药临床发现可引起胃黏膜糜烂[10]。
 
李连达建议,“正确的做法是重新作临床。天士力这些年挣了不少钱,应该拿出钱来做一次复方丹参滴丸的再评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主任李焕荣也指出,目前关于中医药毒副作用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试验和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记录,将毒理学与临床毒副作用相结合的研究更少,亟需进行系统的研究。
 
至于对于有些媒体报道的“李连达院士即将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李连达称:“相关论文发表的时间还没有定,还要保持慎重,因为目前只能算是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高健也指出,如果研究涉及到厂商利益,科学期刊编辑处理起来会特别谨慎,以防期刊涉入纠葛。
 
参考文献
 
[1] Phytotherapy Research, 2007, 21, 751-756
 
[2] Phytomedicine, 2007, 14, 652-658
 
[3]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06, 28, 713-717
 
[4]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07, 29, 283-290
 
[5]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453-456
 
[6]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 26, 901-904
 
[7]《丹参大全》第5册, 2008, 人民卫生出版社
 
[8] 天士力网站: http://www.tasly.com/trans.aspx?id=4800
 
[9]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3, 19, 344-346
 
[10]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6, 15, 316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