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吴洣麓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时间:2009-2-9 14:2:4
访蒋田仔研究员:大脑非理性选择之谜
假设你上个月刷信用卡消费了5000元,今天恰是还款日,那么你会现在就还款5000元?还是会付出一些利息,一年后还款5500元?更多的人会偏好现在还款,而非一年后还款。
中国科学家比较了人们在权衡现在获得与未来获得、现在损失与未来损失时,神经机制会出现怎样的差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失去”比对“获得”更加敏感,这为人们选择时存在非理性偏差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近日,研究报告在线发表在知名学术刊物《脑研究》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蒋田仔是论文的主要责任作者。
记者:您在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为什么关注脑神经领域?
蒋田仔:我们所在的计算医学研究中心就是利用数学和信息技术研究人类大脑进行信息处理的机理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为开发智能系统提供关键技术,为探求人类智力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通过计算机研究脑神经,实验是怎么开展的?
蒋田仔:这项研究中,我们主要借助脑成像技术,有20多名被试者参与了我们的实验,在他们完成预先设计的任务时,我们实时记录了其大脑的活动。
比如,我们要求他们对“现在得到40元”与“一个月后得到60元”两个情形做出抉择。结果发现,面对“得钱”的选择,与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内侧额叶脑区和腹侧纹状体)和与理性认知有关的脑区(背外侧额叶和后顶叶区域)都被激活。再以“失钱”的情形为例,让参与者在“现在失去40元”与“一个月后失去60元”等类似情景中选择。结果发现,面对“失钱”,与理性认知有关的脑区比面对“得钱”时激活更强,同时和厌恶、害怕等负性情绪相关的脑区(脑岛、丘脑等区域)也被显著激活。
这说明人类大脑对“失去”比对“获得”更加敏感,而这可能是由恐惧、厌恶之类的负性情绪所驱动的。
记者: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会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
蒋田仔:是的。很多人在做抉择时都会受感情影响,不可能完全理性,人们更多地倾向于从现在的短期行为中获取暂时利益。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记者:您的这一成果对人们有什么帮助?
蒋田仔:我们想了解清楚人们在做一些和冲动性有关的行为抉择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目前,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应用到临床上。现在,有些人很容易对药物、网络上瘾,这就是人对大脑的控制过程出了问题,这类人总倾向于从短期行为中获取暂时快感。我们希望发现一些关键性脑区,并对这些脑区在行为中的作用深入研究,将来能为吸毒、药物成瘾、精神疾病等领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