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王青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8-6-17 2:23:13
全国青年科学家论坛关注应急伤员救护
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的大力支持下,主题为“纳米技术在生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的第167期全国青年科学家论坛日前在天津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23位青年科学家,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就纳米技术在生物复合材料中在骨组织修复、凝血以及杀菌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学术报告。
纳米技术为生物复合材料研究注入新活力
论坛上,青年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纳米技术能使生物医用材料发挥最佳的临床性能,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在临床上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治疗地震等自然灾害后的骨缺损,几秒钟之内止血凝血以及置换人工血管、人工脏器、假体的生物学固定乃至再生人造组织和器官等方面。
本届论坛的召开正处在抗震救灾期间,青年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今后将针对全球突发自然灾害和突发疾病的伤员应急救护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多从应用角度出发,加强与应用部门的联系,立足于解决国家当前急需解决的及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突发性自然灾害后的医疗需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准,发挥科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者们还认为,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者,大家应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我国生物复合材料及相关领域的和谐发展。
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之一、天津大学教授万怡灶介绍,纳米技术为生物复合材料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生物复合材料发展方向。目前全球生物复合材料的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已有些成果陆续面世,从整个行业来说,对于广泛应用于临床潜力巨大。
本次论坛使得各位学者研究目标明确,将会加快发展进程,希望经过青年科学家集体努力真正为国家全球突然灾害和突发性疾病,提高全球全国人民健康水准,减轻痛苦减少死亡作出科技界应有的贡献。
多方学者探讨医用纳米技术
在论坛中,来自各个学校的专家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纳米技术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来自湖南大学的何莉萍提出了研制开发新型纳米网状碳/羟基磷灰石增强的生物医用含锶活性骨水泥及其关键技术,以纳米网格纤维提高骨水泥的力学性能,从而更好地满足骨缺损、骨替换等临床矫形外科需要的观点,及其对地震灾害中的伤员救护所具有的一定现实意义。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常勇提出,随着纳米加工和微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期待已久的适用于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再造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仿生学或者“完美的”组织工程新型支架或将研制成功,而且纳米递药系统可能会被用于细胞靶向输送以及生长因子或药物的控制释放,从而发挥对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调控作用。
而来自浙江大学的王小祥则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贝壳的珍珠质和珍珠的珍珠质微观结构,讨论了生物法制备珍珠质涂层的可行性,提出珍珠质有望成为新的骨修复和替代材料。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刘昌胜从仿生的角度出发,模拟生物矿化过程,制备出双固化体系的骨水泥互穿网络化材料,并在杂化网络中形成纳米尺寸的羟基磷灰石颗粒,可将其用于硬组织修复以及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等治疗,为构建复合骨水泥材料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复合方法。
万怡灶则提出了在纳米尺度的细菌纤维素显示出众多独特的优势,这种细菌纤维素也有望成为人们在分子水平研究材料与肌体相互作用的模型材料。并预见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仿生支架的构造、改性及其复合化将是下一个研究热点。而清华大学教授王秀梅则设计开发了多种功能化自组装多肽,在骨组织工程、血管生成和药物缓释等方面均展现了优异的生物功能特性,可有效避免临床应用中的安全隐患。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刘玲蓉提出,将软骨模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引入胶原支架中,可提高支架材料的亲水性、机械性能和降解性能,并能促进软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对组织工程相关生物材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利提出,在研制抗凝血生物材料方面,纳米技术得到了很好应用并取得明显效果,还提出利息交换查层技术合成的盐酸特比柰酚/蒙脱土纳米中间体与普通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相复合,可是普通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长效的抑菌、杀菌效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的郑学斌提出,将纳米技术与表面改性方法结合在一起,可赋予金属植入体表面特殊的生物功能。在植入体材料表面构建的纳米结构,可通过特定的纳米尺度诱导特异性的生物信号相应,有望使临床应用的植入体材料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