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29 5:49:6
研究生教育:人生紧要处 培养对未来的希望
中科院数学院和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学学院共同举办2008年研究生工作会议

郭雷院士(摄影/王林)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
 
这是诗人艾青的一句名言。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和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共同举办的2008年研究生工作会议上,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郭雷院士用这句话形容研究生阶段的重要性。
 
“对许多人来说,研究生阶段可能就是人生中关键几步的重要一步。如何帮助研究生们走好关键的这一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郭雷说。在他看来,研究生教育的极其重要性,不但体现在研究生们要完成基本而又系统的科研训练,而且在心理上也会经历变化与成熟的过程。
 
会议是郭雷院士倡导召开的。他认为,从招生、培养到最终踏入社会,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充满挑战的艰巨工作;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怎样更好地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
 

邓勇(摄影/王林)

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的说法,从规模上讲,中科院研究生院是亚洲乃至全世界培养规模最大的单位。他说:“从195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目前拥有3.4万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最早、实力最强的参与者,也是最权威的见证者。”
 
但他也表示:“规模发展后需要的是质量建设和制度建设。”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有着光辉的历史。
 
1951年,中科院和教育部联合发出《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生、研究生办法》。
 
1952年,中科院招收的研究生占全国总数的30%左右,“文革”前这个比例大概是20%左右,当时还没有学位授予制度。
 
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研究生院。
 
1983年5月27日,全国第一批18位博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学位,其中12位是中科院培养的博士。
 
2000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同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整合了单个研究所的力量,整个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些发展离不开办学理念的正确引导。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就曾建议:可否在进校半年或一年后再给同学们一次选择专业和导师的机会?其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见一斑。邓勇特别希望这次会议能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他说:“这要始终不移地坚持,一切要以此为中心。”
 

马志明院士(摄影/王林)

2007年,在应邀为《日本数学会通讯》撰写的一篇文章中,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马志明院士是这样评价数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从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来看,我没有作国际的横向比较,但国内领先是当之无愧的。”
 
他的理由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培养方式和教学质量很早就是国内领先的。当初,在全国普遍强调研究生毕业一定要有SCI论文时,在首任院长杨乐院士的倡导下,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克服种种阻力,始终强调主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掌握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这完全正确。这就是我们在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创新’。”
 
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来自各个方面的新挑战还是不期而至。
 
郭雷指出:“在国内条件下培养研究生也要加入国际竞争,因为他们要研究国际上没有被解决甚至没有被提出的问题,并且希望研究成果能在国际竞争中站得住。此外,他们这一阶段还面临人生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和现实压力。如何从一个20多岁的本科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研究生乃至科学家,这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
 
“华龙” “关龙” “吴龙”
 
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彭家贵是科大数学系首届学生。中科院各研究所与中国科大的所系结合办学传统让他受益匪浅。
 
“科大1958年建校,很快就办成了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为什么?最起码也是非常要紧的一点是:科大有大师,数学系更突出。”彭家贵说。
 
彭家贵回忆,当时数学所的实力非常雄厚,所长华罗庚任数学系主任,数学家从流派出发,一个流派带一届。华罗庚先生带第一届(1958年),关肇直先生带1959届,吴文俊先生带1960届。“所以,当时大家戏称科大数学系有3条‘龙’:‘华龙’、‘关龙’和‘吴龙’。”
 
老一辈数学家用心培养学生的很多举动都让彭家贵记忆犹新。“‘文革’前,这些老先生都住在中关村,一到星期六,他们就坐班车到位于玉泉路的科大上课。1958年,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微积分课就是华先生上的,然后他根据讲义写了一本书——《高等数学导引》;关先生给1959届学生上课,也出了一本书——《数学分析》;吴先生也是自己写讲义。”
 
但随着中科院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了几十年书的彭家贵感到了新的困惑。
 
研究生院每年要招100多位数学专业的研究生,一个班上有三四十人,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背景和程度差别很大。“当年,徐敏武先生教代数几何,厚厚一大本书,一堂课下来一章就过去了。现在不能这样教啊,否则,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被弄糊涂。怎么办呢?从最基础的曲面、曲线讲吧,有的学生甚至连这些基本知识都没有学过;而另外的学生又开始抱怨:大学时就学过的东西,现在还讲,不浪费时间吗?”
 
而这种困惑,在相当一些导师中普遍存在。
 
助学生圆梦
 
孤独、封闭,缺少沟通和交流……如今,研究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令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副院长汪寿阳很担心,他强调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不要等出了问题才去救火。
 
应会议邀请,心理学家时勘为研究生们作了一场心理健康的报告。他说,25岁到44岁是在职业生涯的确立阶段,也是一个人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其间很容易出现危机,而研究生阶段正处于这一时期。能否为青年一代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
 
这个任务是如此崇高,但实现这个任务,却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梦想开始。
 
《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依旧》的演唱者席琳·迪翁最近在谈及有关国家抵制奥运的现象时的一句话,引起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晓东的思考。席琳·迪翁说:“坚决反对抵制,因为这些年轻的运动员,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要到奥林匹克竞赛场上展示。”这让胡晓东想到自己。当初他念数学时,其实也是一种梦想在提供动力。所以他表示,自己成为研究生导师后的想法,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1978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激起了高一学生胡晓东对数学的梦想,从高中、大学、研究生到研究员,他至今保留着刊载这篇文章的报纸。他说:“我并不作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但我们这一代人却有一种哥德巴赫猜想情结,是一种梦想、一种追求。今天,我们专门讨论数学教育的问题,讨论研究生是否可以改方向或重新选择导师。无论是作数学研究或数学教育,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数学,一切为了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梦想、实现梦想。”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一句给郭雷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话:“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为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郭雷认为,研究生的培养有3点很重要:第一要始终保持远大志向;第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事;第三,有过硬的素质,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果这3点具备了,那么培养人的希望的目的就达到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